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昆山市委书记周伟最新思考:新质生产力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4-07-24 16:48 标签: 招商引资 新质生产力

  全国各地都在思考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日前,苏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书记周伟在新华日报发文并和相关专家访谈,详细阐述了苏州昆山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和部署。


周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昆山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苏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全力推动经济发展在高平台上行稳致远。昆山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连续19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连续6年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和苏州市综合考核县级市(区)第一等次,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

 

一是产业支撑更加坚实。打造了7000亿级的电子信息和3000亿级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形成了以3家千亿级特大企业、10家百亿级骨干企业、125家十亿级企业、1083家亿元级企业、2766家规上工业企业为矩阵的产业大牵引,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去年再上一个千亿级台阶、总量达11433亿元。

 

二是开放活力更加彰显。集聚了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9900多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额超1200亿美元,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引聚了全国近1%的到账外资,创造了全国近2%的进出口。去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3%,首次突破7000亿元,占全省比重提升至1/7,位列全国城市第13位。

 

三是创新动能更加强劲。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07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60家,上市企业达48家、其中科创板9家,累计引育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74名,高层次人才总量达5.1万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昆山“勾画现代化目标”殷殷嘱托15周年,也是昆山撤县设市35周年。昆山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苏州市委部署要求,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凝心聚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为苏州和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突出强链补链延链,大力推动产业集群提质。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昆山将深化“2+6+X”产业布局,构建“4-1050”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力争用三年时间新增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总量迈上6000亿元新台阶,新增规上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总量超1.3万亿元。产业发展突出“转”字。深化产业联动、跨界融合,加快智能终端向智能穿戴延伸布局、消费电子向汽车电子拓展升级、传统汽车零部件向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转型发展,着力培育元宇宙、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三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园区建设突出“特”字。按照“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理念,大力推进50个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建设,加快平面园区向垂直园区、制造园区向创新园区、传统园区向绿色园区提升,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园区总产值超5000亿元。项目招引突出“大”字。坚持招大引强、培优育强,持续深化与大型央企、知名外企、头部民企战略合作,努力形成百亿级旗舰项目领航、50亿级链主项目带动、30亿级强链项目跟进的突破之势。

 

二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动创新驱动提能。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昆山将加快建设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生态一流、创新动能强劲的创新城市,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做大科创载体“主阵地”。更深层次融入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全力保障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深入推进昆山杜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努力在“国字号”平台创建上实现更多突破。做强科创企业“主引擎”。大力实施千家高企培育和企业培优上市两个“新三年计划”,量质并举壮大科创企业梯队,通过三年时间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上市企业突破60家,累计建设创新联合体超60个。做优科创人才“主力军”。持续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才来昆山更精彩”品牌,全面推进头雁领航、群雁筑基、雏雁展翅计划,大力引育一批具有前沿引领力、资源集聚力、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三是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大力推动数实融合提速。总书记强调,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昆山将坚持“以硬带软、软硬双强”,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用数字赋能产业迭代焕新。更大力度推动装备智能化改造。加快“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聚力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示范作用的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力争三年内累计创建苏州市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500个。更高水平推动产品数字化转型。积极促进工业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深度协作,面向消费端推出更多数字化产品,面向生产端制造更多集成化智能装备,创新生成更多数字内容、应用场景、软件产品。更广范围推动生产网络化联接。加快建设5G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依托昆山超算中心、智算中心等高性能算力服务平台搭建“信息高速公路”,推动企业更好实现“上云、用数、赋智”。

 

四是注重改革开放赋能,大力推动内外联动提效。总书记强调,要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昆山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在推动高水平开放中不断提升发展能级。擦亮临沪对台合作品牌。深度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G60科创走廊,深化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全力做强花桥国际商务区,打响“上海有虹桥、苏州有花桥”品牌。清单化落实昆山试验区11次部省际联席会议赋予的167条先行先试政策,大力支持台资台企融入内需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外资外贸稳量提质。持续开展境外招商“百团大战”,支持企业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拓展“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大力推动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用好长三角国际空港现代物流中心、咖啡生豆交易中心等特色载体,稳住外贸份额、扩大进口规模、调优贸易结构,确保进出口总额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规模。持续优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大调研等活动,健全完善“马上办”工作体系,持续优化“即办事项1个工作日内办结、一般事项3个工作日内办结、多部门联办事项5个工作日内办结、复杂疑难事项7个工作日内形成处办意见”的“1357”诉求快速办理机制。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建立完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机制,促进企业增强信心、提升预期、放手发展。

 

五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环境友好提标。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昆山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抢抓“双碳”机遇,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产业发展先行集聚。聚焦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绿色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积极探索碳技术、碳资产、碳数字、碳金融、碳认证等新业态新模式,锻造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的昆山特色、昆山标识。推动场景应用先行示范。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积极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减排效果突出、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项目,通过三年时间创建“近零碳”工厂、零碳工厂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5家。推动载体建设先行成势。高水平建设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打造集科学研发、技术创新、场景应用、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创新平台,切实把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转化为科技创新主动力、产业发展竞争力。

 

周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日前,新华日报邀请苏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书记周伟,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访谈。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家底”是什么?

 

刘志彪: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中国经济塑造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所在。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有家底和实力作为基础的:一是江苏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国内排头兵地位,具有充分发达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江苏制造”享誉全球,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约占全国1/8强、全球4%,这是江苏产业结构的最重要的特点;二是江苏科教资源禀赋丰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长期处于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760.63亿元、增长1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9.9%、41.3%;三是江苏面临着为我国加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探路的重要的发展使命,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超前部署未来产业等方面,正在迈出坚实的步伐,它们作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其对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郑江淮:江苏经济发展已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一是实体经济基础良好。江苏制造业门类齐全,实现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全覆盖;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超过全国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增长7.6%,占全国比重达14.1%,居全国首位。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入围“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二是部分优势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202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3%,较2012年提高18.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9.9%,较2012年提高12.4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4%。三是智改数转网联步伐加快。近年来,江苏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工业企业深度协作,打造数实融合强省。截至2023年底,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7.9,已连续9年全国第一。

 

周伟:以昆山为例,我们始终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1433亿元,再上一个千亿级台阶,连续19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产业链完备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昆山拥有制造业领域30个行业,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有8个大类,打造了7000亿元的电子信息和3000亿元的装备制造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了以3家千亿级特大企业、10家百亿级骨干企业、125家十亿级专精特新企业、1083家亿元级企业、2766家规上工业企业为矩阵的产业大牵引。开放程度高是我们的最大特色。昆山目前集聚了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9900多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额超1200亿美元,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引聚了全国近1%的到账外资,创造了全国近2%的进出口。2023年,昆山实际使用外资16.6亿美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51%;进出口总额增长10.3%,达7610.6亿元,占全省比重提升至1/7。创新活力足是我们的最大支撑。昆山是全国率先拥有超算、智算两大高能级算力基础设施的城市,首个由我国科学家牵头主导的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获国务院批复正式立项、总部落户昆山,获批建设昆山杜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000家、达3072家,上市企业总量达48家、其中科创板9家,累计引育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74名,高层次人才总量达5.1万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支撑和强劲动能。

 

记者:怎么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郑江淮: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创新引领、区域协调、绿色低碳、开放合作、要素配置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迅速扩容江苏新质生产力发明人才培养规模和集聚规模,建设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创新载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研发机构,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各个地区之间技术创新互动、知识与技术相互溢出、人才相互流动,加强地区之间技术互补性,建立以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地区间网络状创新集群。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研究制定零碳工厂和园区建设标准。建设绿色循环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设绿色能源体系,建设新型能源系统。构建绿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ESG等专业化绿色转型服务体系。四是深化开放合作。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围绕中高技术产业,引导外资企业主动融入和参与重点产业链建设,促进内外资共享知识和文化。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等多元市场。五是打造创新要素高地。建设世界级创新要素高地,引导发明人才流动,加快在国内各地区间形成人才流动大循环,在国际间形成人才和知识交流大循环。

 

周伟:立足优势,着眼未来,昆山将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2+6+X”产业布局,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大力推动产业集群提质。系统构筑“4-1050”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绿色低碳、大健康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深耕元宇宙及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10条重点优势产业链,打造50个特色专业创新园区载体矩阵,做深做透强链补链延链文章。二是大力推动创新驱动提能。深入实施千家高企培育和企业培优上市两个“新三年计划”,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科产金精准对接,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三是大力推动数智赋能提效。坚持“以硬带软、软硬双强”,启动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助力企业更好实现“上云、用数、赋智”,加快传统制造向研发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转型。四是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提优。深入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发展碳技术、碳资产、碳数字、碳金融、碳认证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全力打造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让绿色成为昆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底色。

 

刘志彪: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主要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那么,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紧紧抓住全球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机遇,早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生命科学的颠覆式突破;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改善生产要素配置,提高配置效率;要加大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总之,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准,发展先进生产力。具体来说,一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接续性看,需要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动态合理地配置资源。二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策略看,需要积极推进对产业的智改、数转、网联联合行动。三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治理结构看,需要在产业链上大力培育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有效协同关系。四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机制看,需要形成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引擎之间的互动和互促作用。五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结构看,需要充分展现知识、技术、人才三大要素的市场价值,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记者:传统产业如何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

 

周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昆山将牢牢把握“因地制宜”这一重大要求,进一步加强产业规划,持续巩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主导产业优势,深化产业联动、跨界融合,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努力实现“昆山制造”向“昆山智造”“昆山创造”跨越蝶变。一是加快传统智能终端向智能穿戴延伸。把元宇宙产业作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赛道,立足“研发+制造+应用”三大核心,科学规划智能穿戴产品布局,加速融入国际国内品牌企业生态圈,全力打造千亿级元宇宙产业集群。二是加快消费电子向汽车电子拓展。紧扣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新四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光电显示、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技术优势,积极构建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为核心的汽车电子产业链。三是加快传统汽车零部件向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升级。聚焦新能源汽车电驱、电池、电控“三电”领域持续发力,搭建更多专业化、高端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助力更多企业进入品牌头部厂商供应体系,全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跑出加速度。

 

刘志彪: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在时间进程上处理“新”“旧”产业的问题。一般来说,由于传统产业往往是历史悠久、技术相对传统、但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现金牛”产业,因此首先利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智能新技术做好对它的改造和升级,不仅可以迅速提升国民经济系统自身的整体效率,使发展减少风险、更加平稳、健康和持久,而且可以增加对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内生性市场需求,还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超前性、战略性部署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资源支持。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的代名词,关键在于技术改造。如果仍然走以高能耗高物耗和低价格竞争为主的老路,自然不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和方向。运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智能新技术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回避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很高,如我省工业增加值规模最大的六个行业分别是: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显然,传统产业占比并不低。因此我省技术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不可以因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全面忽视利用新技术改造面广量大的传统产业。

 

郑江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巩固优势。一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技术改造贯穿到生产的重要环节,以技术进步改善投入产出状况,形成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建设。二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从依靠质量提升和标准建设转向品牌化发展,通过加大研发和设计投入、建设自主销售体系,使业务范围从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销售及售后服务环节延伸拓展或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三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推动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方式部署更实时精准的生产策略。通过把工业流水线转变为定制化生产、个性化生产、分布式生产,将生产型单元转变为学习型工厂、数字化工厂、网络化工厂。四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以ESG引领绿色标准、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广运用清洁生产方式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