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随着新兴工业的兴起以及地方政府对新型工业的高度重视,工业地产正经历着升级与精细化分割的趋势。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AI)、数字创意产业、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航空制造、电子商务等前沿垂直领域的工业地产项目,日益成为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
然而随着政策端的趋严、市场端的萎缩,我们工业地产从业者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工业地产究竟还能走多远?
工业地产发展历程
工业地产作为城市多元产业的基石,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多个关键阶段:
初期(1979-1984年)
工业地产以出口特区为起点,逐步演变为工业园区,初期产业层次较低,主要承接港澳台及日韩的外来加工业务,采用“三来一补”模式。
中期(1984-2003年)
进入初创与扩展期,分为前后十年。前十年,以大连经开区、东湖高新区等为代表,着重于外贸扩张、外资吸引与技术引进;后十年,产业园区加速对外开放与招商引资,二代园区兴起,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整顿期(2003-2006年)
随着政策调整,工业地产步入规范化轨道,园区管理权限集中,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及政企结合等多种管理模式。
后期(2006-2017年)
市场力量增强,PPP模式初现端倪,工业地产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特别是后五年,产城融合成为新趋势,工业地产实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关键跨越。
当前阶段(2017年至今)
面对房地产市场调整与新基建浪潮,工业地产被赋予新使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工业地产开发模式
常见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工业园区开发模式
此模式为中国各级政府最常用的工业地产发展方式,承载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及就业增长的重任。它超越了单纯地产开发的范畴,融入区域规划、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多维度考量,成为国内外经济交流的桥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政府主导下,通过营造独特优势吸引投资,促进产业链形成与升级。
主体企业引导模式
由行业巨头引领,凭借其实力与影响力,在获取大片工业用地后,构建专属园区并吸引同类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共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完善与发展。
工业地产商模式
专业开发商专注于工业园区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运营,通过租赁、转让或合作等方式实现资产增值与盈利,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综合运作模式
鉴于工业地产项目的复杂性与广泛性,该模式巧妙融合工业园区开发、主体企业引导及工业地产商模式,平衡政策、资金与运营能力,确保项目高效推进,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产业链现状
在工业地产的生态链中,上游端的政府掌握土地资源分配权;而下游汇聚了多样化的产业企业,它们构成市场的实际需求方。在融资环境尚不畅通的市场背景下,工业地产商往往倾向于提升物业销售比例以加速资金回笼,而政府则倾向于鼓励企业持有物业,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双方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哪方话语权更大。
转向下游视角,工业地产的市场特性尤为显著:企业客户作为购买主体,其行为高度理性,决策过程审慎且周期较长。这些企业来自各行各业,其基本需求千差万别,从电子信息到生物医药,再到医疗器械等,不同产业间的经营模式大相径庭,自然对厂房的设计、布局、配置等需求也各不相同。
形象点说,工业地产商置身于由地方政府与产业企业这两座大山中间,双方客户均表现出高度理性与决策独立性。开发商要在这有限的夹缝空间中,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寻求生存与发展之道。
传统工业地产面临大考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环境的重塑,传统工业地产开发模式所依赖的生存空间正日益逼仄。
“标准地”与带方案出让模式普及
自浙江率先推行“标准地”制度以来,这一模式迅速在全国铺开。多数省份已实施“标准地”改革,通过明确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控制指标,并在出让合同中约定,配以奖惩机制,使开发商在拿地前必须深思熟虑,谨慎决策。
核心指标门槛提升
为了促进土地高效利用,各地政府不断提高容积率、自持比例等要求。一线城市几乎难觅可售项目,二三线城市自持比例攀升,而低线城市虽门槛稍低,却因产业基础薄弱,招商难题频现。此外,“工业上楼”趋势加速,容积率标准持续提升,如江苏等地明确提出了更高的容积率底限,鼓励建设高标准厂房。
产业监管力度加大
随着经济发展压力增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监管日益严格。开发商不仅要面对更高的税收考核指标,还需与地方政府签订履约监管协议,明确开发建设与投产达产要求,违约责任明确,使得开发商在追求盈利的同时,需更加注重项目运营与产业导入的成效。
“工业上楼”已成为产业地产新趋势
这一系列政策调整,无疑加大了民营工业地产开发商的拿地难度与成本,市场资源逐渐向国资平台倾斜,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转向市场端,工业地产正面临需求萎缩的严峻挑战。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及政策调整,共同作用于工业地产市场,导致需求下滑,销售压力陡增。
市场格局固化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聚集区,工业地产市场已趋于饱和,优质企业资源稀缺,市场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竞争阶段。
企业效益下滑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山大,对新增工业地产的需求自然减少。
供应过剩与需求不足并存
市场竞争白热化,部分开发商为求快速回笼资金,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以郑州为例,2023年工业地产项目销量普遍下滑,同比降幅高达50%-80%。
无论是政策端的持续收紧,还是市场端的需求疲软,都在不断挤压传统工业地产开发模式的生存空间,迫使行业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与出路。
但开发模式亟待转型
尽管当前工业地产领域正承受政策调整与市场波动的双重考验,六贤依然认为行业有发展前景。这底气源自于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和利好政策的双重助力,为工业地产行业提供了稳健的基础和持续的动力。
首先,我国城镇化进程尚未完结,仍有可观的提升空间。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6.16%,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约80%的水平相比,仍存在发展的余地。尽管城镇化速度或将放缓,但持续的人口聚集和城市化进程仍将为工业地产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其次,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正孕育着新的需求动力。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逐步退出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将促使工业地产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革。这一变化不仅为工业地产行业带来了挑战,更为其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和蓝海市场。
从大方向看,工业地产行业的前景依然广阔,但依靠卖地皮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增量开发的时代预计还将延续3至5年,但开发业务将逐渐转变为机会型业务,即项目将更加依赖于精准的市场判断与高效的运营能力。对于工业地产企业而言,未来的成功之道在于积极拥抱变革,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开发思维,从单纯的建设者转变为综合服务商,实现“产业与不动产的双轮驱动”。未来的工业地产开发,将是那些能够“走产业的路,赚不动产的钱”的企业所主导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