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8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和主办的《党建》杂志刊发了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的署名文章,详细畅谈了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思路。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江苏省委书记 信长星
(2024年8月2日)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要改革部署,就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江苏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重大使命,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为抓手,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成为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江苏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首选项”“必答题”,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统筹推进科技重大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创新联合体、人才攻关联合体等组织方式,力争在“卡脖子”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培育“从0到1”的策源力,夯实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筑牢重大科创平台支撑。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高水平建设省实验室联盟,健全跨领域、多学科、大协作的创新网络,推动更多科研平台载体落户江苏。加快省内创新资源优化布局,推动有条件的高校院所通过学科共建、设立研发基地等方式,助力提高苏中苏北地区创新“浓度”,提升全省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根据产业需求凝练科研问题,依托市场优势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与产业供需对接、合理匹配。构建一批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总结推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经验,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供给和考评办法,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继续深入推进“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梯次培育壮大领航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以更多优质企业孕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坚持把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江苏将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突出强链补链延链,不断提升江苏在全球产业版图中的位势和能级。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江苏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四成,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接近50%。我们将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强要素保障和政策落实,发挥好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巩固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优势,培育壮大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大数据等产业,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突破。
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我们将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加强对科技前沿的战略预判和跟踪研究,审慎选择赛道,着力搭平台、建体系、拓场景、育产品,加快培育成长型未来产业,积极布局前沿性未来产业,加快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努力抢抓未来发展先机。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江苏传统产业创造了规模以上工业六成多的营收、五成多的利润,是产业发展的“基本盘”。我们将抓住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以“智改数转网联”为牵引,加强技术改造,推动数字赋能,支持面广量大的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持续巩固领先地位,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积极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立足新起点,江苏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谋划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更好推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持续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创新资源统筹协同、财税金融支持等领域,率先形成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成果。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引导经营主体更好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着力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国家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与产业合作,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以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全省各类园区发展能级,吸引更多外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功能性平台落户江苏。
更加注重用改革开放激活集聚生产要素。在统筹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配置的同时,推动数据资源确权登记、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算力基础设施,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动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创新配置、高效组合,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导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新阶段,将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发展“含绿量”。
夯实技术创新基础。聚焦可再生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系统增汇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技术,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先进技术高地。针对性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推广,促进工艺革新与流程再造,持续建设一批零碳工厂、园区,推动更多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深度应用。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绿色农业等,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积极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稳步推进特高压通道、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健全绿电交易、溯源认证体系,加快形成绿电供给优势。
赋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加强对太湖综合治理、新污染物治理、跨区域污染防治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加快补齐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坚决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和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工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更大范围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且要求江苏“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江苏将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在重塑省域经济地理布局的同时,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
立足自身,深入实施好“1+3”重点功能区建设。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上,加快打造南京科创圈、环太湖科创圈,不断提升苏锡常、宁镇扬、锡常泰等融合发展水平,努力成为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在沿海经济带发展上,持续深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做好向海图强文章,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上,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上展开实践。进一步强化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推动徐州科创圈建设,在新旧动能转换上迈出更大步伐。
放眼全局,全方位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依托长三角、链接中上游,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与沪浙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强化与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对接,积极服务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等战略,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联动、创新协同、人才交流。坚持交通先行,加快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宁淮城际铁路等建设,逐步提升“水运江苏”能级,加密国际航线网络,让更多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在江苏汇聚奔流。
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江苏将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深化产才融合发展,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纵深推进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一重大任务,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管理上做好“减法”,探索建立放权清单和负面清单,给予用人单位在编制使用、岗位评聘、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更大权限,注重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在激励上做好“加法”,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
多措并举做好人才引进培育。在引才上,深入实施重点人才计划,高质量建设人才集聚平台,着力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在育才上,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契合度,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争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完善“苏畅”人才综合服务体系,系统解决好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关键小事”,让各类人才在江苏安心发展、舒心生活。遵循科研规律,对待创新主体建立健全容错机制,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探索创新,需要有“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担当作为。为此,必须进一步树牢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实践、积极稳妥推进,努力在符合自身实际的赛道上跑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更加自觉地在严格约束下奋发有为、干事创业,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落实好“四下基层”制度,动真碰硬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症,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谋发展、抓落实、办实事。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特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和水平,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创造过硬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