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园中园模式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链集聚效应,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然而,该模式也面临着管理复杂性、依赖性风险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在抓住产业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等机遇的同时,园中园模式还需应对市场竞争加剧、政策变动和经济波动等外部影响。因此,园区管理者应灵活制定管理策略,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差异化竞争,提质提量,更好发挥本地优势,同时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确保园中园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一、定义和发展模式
“园中园”是指在大园区中划出若干某一关联产业和企业集聚的专业特色园区。“园中园”模式又分为两种:一是“管委会+公司”模式。由园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和协调,多个国资平台公司平行运作。在这种模式下,大园区是系统的有机整体,为小园区系统提供科学的管理、高质量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并致力于小园区系统和小园区关系协调。小园区各自独立发展,集聚产业。二是“管委会+开发商”模式。管委会在园区内划出部分土地,引入多个市场化机构独立运作,并与其约定投资规模、建设期限、权利义务。外来合作方根据大园区总体规划编制详细规划、产业规划,自主建设和运营园区。
二、园中园的特点
1、产业聚焦与专业化:园中园模式往往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和集聚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2、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园中园模式注重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信息、技术、市场等资源的共享与协同,推动园区的整体发展。
3、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在园中园模式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和推动园中园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等方式,为园中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灵活性与创新性:园中园模式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业定位、招商策略、服务内容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三、昆明市“园中园”建设情况
昆明市作为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综保区、边合区及省级产业园区的集中地,拥有19个园区,占全省园区总数的21%。目前,大部分园区范围内都引入了“园中园”。在昆明市开发区范围内,以工业地产运营的、单体项目建筑面积在1万㎡以上的“园中园”共有54个。
(一)2021年,在云南、上海两地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下,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与上海临港集团正式签订协议,共同建设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科技城已于2023年8月开工,投资14亿元,目前已建成28.37万平方米、42栋厂房。项目启动初期已开展招商工作,先后对接半导体、高新技术、健康产业等多个细分行业的300余家企业;上海通正集团、上海明品等50多家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截至目前,已与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检测检验等领域的14家企业签订《项目订租协议》。
园区拟规划电商园中园,旨在聚集电商培训、品牌策划、物流服务等关联性产业,吸引超过40家企业进驻,成熟运营后可创收达20亿。昆明经开区与临港产业园双方优势互补、双向赋能,抢抓中老铁路通车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二)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1月,注册资金5亿元,是北京电子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项目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中新区空港经济区核心区,总用地面积约1700亩,总建设规模近100万平方米。公司以“科技服务赋能,科技创新培育”为运营理念,积极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等,在政策、税收、人才、融资等多方面做足做精园区服务,常态化举办科技服务论坛、特色服务沙龙、精准服务座谈会,依托丰富的园区服务优势,整合产业资源,打造产业生态,为园区科技产业发展赋能。在科技金融服务、创业培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宣传推广服务等方面园区获得工信局领导的高度肯定,成功获评“昆明市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云南省开发区的“园中园”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与定位问题
1、规划与定位混乱:部分“园中园”的规划与定位未能与主体园区的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导致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情况。缺乏基于当地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合理定位。
2、“重建轻管”现象:主体园区对“园中园”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即重视建设引进而轻视后期运营管理和服务。这致使运营机构未能有效发挥出在“园中园”的主体作用,而仅扮演了“房东”角色。从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滞迟推动。
(二)招商引资难题
1、招商入驻难:在同园区区域内产业同质化程度较高,招商资源过于分散,容易形成不良竞争。由于园区地理位置和基础条件不同,所吸引的投资资源和投资企业也不相同,吸引企业入驻方面存在困难;
2、产业链协同不足:尽管主体园区有意通过“园中园”模式形成产业链聚集发展效应,但在实际操作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不够紧密,与主体园区内产业链协同不够、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未能形成有效机制关联,影响了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管理与服务挑战
1、管理体系不完善:政府部门缺乏对“园中园”完善的管理制度;部分“园中园”运营机构在管理体系建设上存在不足,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运营管理机制。
2、服务机制不健全:在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方面存在欠缺。未能紧跟政策方向,及时调整;不能为企业提供有效支持,帮助企业适应政策变化。
(四)绿色化和数字化发展滞后
1、绿色化水平不高:在引入和规划“园中园”时,对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园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数字化发展滞后:部分“园中园”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滞后,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园区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五、建议
(一)明确职责,发挥监管职能。
各级政府部门应把“园中园”纳入监管体系,加强区域行业研究、产业分析,做好产业规划,最大化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聚焦细分领域发展,打造专业“园中园”的细分产业生态体系。清晰界定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制定或完善与“园中园”管理相关的法规政策,明确入园条件、产业发展方向、土地使用、环保要求等方面的规定。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及时掌握“园中园”发展的动态变化,定期对“园中园”进行考核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理顺主体园区与“园中园”运营单位的关系,主体园区发挥主导作用。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委员会,与“园中园”运营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负责统筹协调“园中园”的各项工作,避免出现“园中园”运营机构在管理中仅充当“房东”角色,对“园中园”的运营机制和入驻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确保主体园区内的各项政策、法规得到有效执行,保障“园中园”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区域合作与联动,“园中园”聚焦主导产业,发挥园区专业化运营管理机构市场招商能力,由主体园区内龙头企业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组团发展,形成从顶层设计到产业布局,再到产业体系、服务体系搭建的立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与周边地区开展产业合作和联动发展,共同打造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实现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才和技术交流,推动园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建立产业合作机制,共同打造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园中园”模式是实现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明确产业定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服务支持、吸引相关企业和资本进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以及加强区域合作与联动等措施,可以推动产业园区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为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