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看这些地方新形势下“管委会+公司”模式如何创新举措?

发布时间:2024-11-08 14:04 标签: 招商模式

近年来,多省开发区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管理机构精简高效,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清晰,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管理运营体制。“管委会+公司”模式通过推动管委会的行政改革与公司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打造“小管委、大公司”的模式,推动政企分开、政企合作,充分发挥管委会的战略引领与资源配置作用与公司的市场化运作的价值。

今天,我们汇总整理了部分地方在“管委会+公司”模式下的一些创新举措,供大家借鉴参考。

河南省

作为行动较早的省份之一,河南省不断加快推进开发区改革,按照“整合、扩区、调规、改制”的总体思路,把“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并提出要重构开发区的管理架构,通过“管委会+公司”模式,为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经过多年发展,河南省开发区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活力不断增强。2024年2月,河南省发布《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把改革中的经验做法固定下来,护航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下面将通过分析河南省开发区“管委会+公司”的重点案例,为首府经开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提出路径选择。
  (一)建设“管委会+公司”模式的管理架构
   新乡经开区为国家级开发区,较早地作为省级试点探索“管委会+公司”改革。新乡经开区在改革中,坚持市场化,实施政府引导,企业发展模式,在平台公司发展中面面俱到,先后成立了5个专业化招商公司、1个基金发展公司与2个现有国有公司(1个负责市政设施建设、1个负责城市发展设施建设),实施专业事专业团队管理。同时,在发展中再次改革,新乡经开区管委会做整体引导,将区内各平台公司整合成立新乡经开投资集团公司,统一负责社会融资、开发建设、招商运营等职能,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
    邓州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为加快“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的建设进程,把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市级平台公司——邓州市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移到开发区,已成功包装争取多笔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性银行贷款用于开发区基建投资。直接平移注册时间长、注册资本多、运营模式稳定的平台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可以快速壮大开发区资产规模,提升信用等级,提高融资能力,打开开发区建设资金筹措的通道。
   (二)以创新型用人机制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
    开发区改革的核心,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人才引进机制与做事逻辑。按照《关于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河南省市县协同联动推动各开发区实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形成更加激励竞争的人事和薪酬管理制度。
根据通许县委编委印发的高新区管委会三定方案,除领导班子成员外,全面实行人员聘任制,聘期3年。薪酬方面,对编制内人员,基本工资参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核定、调整;对于岗位调整的人员,从调整的下月起执行新岗位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原薪酬实行“档案化”管理,在高新区工作期间,实行绩效工资制。
    焦作市武陟经济技术开发区选拔人才的范围更广,面向全国发布“招贤令”,拿出管委副主任,营运公司总监等关键岗位,强力引进3名在全国30强开发区具有土地开发、产业发展、投资融资等领域工作经验的高层次优秀经营管理人才。
   (三)市场化改革为经济提质提速提供强力支撑
    1.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产业升级是推动整个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平台公司可以发挥自身在市场化中的优势,从整个产业升级的角度出发,提供技术研发、金融支持、仓储物流、能源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等全方位服务,助力打造出一个强大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让企业在这里蓬勃发展。
武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现代纸品、生物医药,该区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成立武陟幸福城园区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区运营主体。该公司结合武陟县发展实际,谋划产业发展集群,通过专业团队、市场化招商、资本引进等形式,聚焦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两大产业集群,吸引了一大批项目落地。
    2.产业金融深度融合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资本也是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平台公司可以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作用,引入优质资本和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推动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济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19年成立平台公司——济源市玉川综合服务有限公司,该平台公司聚焦招商引资、资金筹集、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等职责,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破解开发区管理难题。开发区以“基金+”模式搭建投资、建设、招商、运营“四个平台”,围绕其主导产业有色金属产业,设立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基金,筹备建设集产业创新、企业孵化、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为一体的多功能智慧化产业园区。在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下,开发区的有色金属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涵盖了冶炼、加工、深加工等多个环节。

江西省

在招大引强竞争白热化、政策趋同化的今天,开发区如何从比拼优惠政策的“政策洼地”,向拼专业、拼服务、拼作为的“改革高地”转变?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做实做强开发区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组建集团公司、专业公司,或将市、县(区)属平台公司委托开发区管理,承担开发建设、投融资、招商引资等业务工作。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一年来,我省各地开发区持续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管委会+公司”的运营模式,着力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灵活顺畅的运行机制,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创新化服务,为开发区改革转型、双招双引、园区运营管理等领域赋能。

让职能“归位”,用专业“提效”

管委会在职权框架之内解决园区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而开发区公司实现投资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资金融通等市场化运作。如此改革,一方面可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职能,把政府的事交给政府,把市场的事归还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破解由于边界不清、专业性不强而导致的开发区办事效率低下、经营效益不高等问题。

当前,我省多地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实施“一个加法聚焦、一个减法剥离”的战略,让开发区充分发挥“经济功能区”的作用。聚焦经济发展主线,在“产业驱动”上做加法——赣州高新区将赣州高新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原下属子公司融资平台从高新投剥离,重新整合高新区产业投资业务板块,组建成立产业投资公司,推动高新投成为园区投融资主体、产业运营主体及资源配置主体。“我们围绕产业园区运营成立企业服务公司承接还贷周转金业务、成立工程建设公司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做强产业供应链服务,逐步构建形成了产业园区运营管理‘集团化’平台。

”赣州市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赣州高新区通过参与设立赣州市现代产业引导母基金、市场化选聘职业基金经理人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推动产业发展模式从一次性投入向产业驱动、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剥离固化体制束缚,在“行政色彩”上做减法——在“管委会+公司”模式下,管委会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能政府”,而是积极“瘦身”,聚焦于宏观经济规划与园区行政服务等核心职能,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帮助公司企业在行政事务上做“减法”。

“管委会履行产业培育、营商服务等职责,上栗县湘赣工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招商集团有限公司承担资本运营、招商引资等市场化职能事务,管委会和公司各司其职,一来提高了园区公司的政务办理效率,二来聚焦了公司运营招商的职能。”

上栗工业园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以“管委会+公司”为改革基底的开发区不在少数,我省东乡经开区、丰城高新区、上饶经开区等均有相关举措。园区管委会履行把方向、谋大局、优服务的职能,市场化投资和运营服务,则交给专业的开发区公司来运作。一句话概括,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职能“归位”,用专业“提效”。

“融资造血”带动产业升级

盛夏时节,东乡经开区内步履不停。记者来到荣华人工智能产业园内的江西台德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德智慧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流水线上高效作业——对智能音箱、智能学习机、智能中控等电子产品进行组装、测试……每一个步骤都精准迅速,园区内处处涌动着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热潮。

曾经,荣华人工智能产业园所在的地块是一片闲置的旧厂房,如今这里智能厂房林立,高科技企业纷纷入驻,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正在迅速崛起。“自园区进行机制改革以来,企业发展劲头都非常足。今年第一季度,我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73亿元,同比增长了22.41%。”台德智慧公司相关负责人面露喜色。

据了解,东乡经开区以其作为链主企业,围绕该公司所生产的智能音视频终端产品,引进台宏科技、中科视显、诺保光电等5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园,预计今年主营业务收入约16亿元。产业升级离不开开发区公司为园区产业融资造血的扶持——东乡区工业与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乡工创投)结合东乡经开区亩产效益、土地清理活动进行资产分类处置,盘活了大量的土地和厂房,助力推动园区腾笼换鸟,完成融资40.22亿元,扶持园区企业37家。在此基础上,东乡工创投发挥产业引导基金在产业升级、科技研发、智能化改造中的放大器作用,投资入股了一批批优势强、潜力大的项目扎根东乡发展,促进了园区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0.015毫米精密铜线,直径只有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5G网络等领域。”江西正导精密线材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依托园区研发创新、增资扩产的培育扶持,解决了国内同类产品技术短板,实现超纯铜银合金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国家重点领域所需的关键材料的进口替代。改革举措落地以来,宜春丰城高新区围绕打好工业创新发展强攻战,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任务,推动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培育计划,加快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

“链”上发力助力精准招引

招商引资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既是开发区产业加快转型的重要引擎,也是产业园区市场化运营的最终目标。开发区公司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作用,从整体产业升级的角度出发,明确招引方向,深入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完善园区产业链发展体系。2023年,合盛产投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景德镇高新区招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依据地方产业优势,已组建航空、新材料、新能源和数字产业4个招商部,招纳18名懂产业、懂政策、懂法律、会谈判的职工,并实行与招商业绩挂钩的考核薪酬制度。“在新材料产业的招商方面,园区因地制宜推进陶瓷产业集群的建设。”该公司招商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景德镇高新区通过“基金招商”积极强链,对接浦科、建园资本等基金公司,引进芯声MLCC项目、奈创精密陶瓷基板项目等龙头企业项目。通过“查缺补漏”精准补链,对接浙江超微细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引入高纯氧化铝陶瓷粉原料,解决了先进陶瓷产业上游关键原材料问题;通过“以商招商”快速延链,以芯声、奈创等落地项目为龙头“链主”,积极招引上下游优质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截至目前,招商公司完成项目入统申报32个、省级优强项目申报4个;完成签约42个项目,总投资74.15亿元。

山东省

2017年开始,山东省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7〕58号)、《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鲁发〔2019〕14号),提出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推行“党工委(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体制改革。而后又通过《关于推动“六稳”工作落地见效的若干意见》(鲁政发〔2019〕6号),明确在全省各类开发区,推广“管委会+公司”模式,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

山东省的这些举措推进形成了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管理运营体制,使得开发区得以更好更优更快发展。2023年12月28日,商务部完成2023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前100名中,山东国家级经开区上榜数量由2022年的3家增加到9家,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山东省推进经开区“管委会+公司”模式的先进做法如下:

 

(一)坚持顶层设计,优化责任分工

 

管委会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平台公司承担区域开发建设运营。比如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青岛开发区”):青岛开发区早在2017年就着手探索实施“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

2017年5月成立青岛开发区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投集团),主要负责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大工程建设、旧城旧村改造开发工作;2019年11月成立青岛开发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经控集团),将开投集团归于旗下,主要负责开发区转型开发建设、双招双引、园区运营管理、国际国内贸易、资本运作等工作。

2020年9月以来,青岛开发区总结过往经验,制定“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并快速部署落实到位,进一步明确了功能定位、责任确定、协作机制等,如图2所示。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开投集团实现从5000万元到195亿元的跨越,累计营业收入超140亿元、利税3.8亿元;经控集团扩张拥有60余家子公司,累计获金融机构授信超过200亿元,总资产达到500亿元。

图片3.png2 青岛开发区“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二)精简工作机构,助推提质增效

山东省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精简高效,瘦身机构、优化职能配置,通过去行政化改革,实现了开发区“瘦身强体”,让开发区回归了本位[4]。比如即墨经济开发区:即墨经济开发区作为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也是2019年全省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其在精简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将内设机构由9个合并为5个,按照“全体起立、重新上岗”的原则,选拔配备1正4副领导班子和32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2岁,人员数量较改革前减少80%,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水平全面优化提升。

(三)壮大平台公司,强化金融支撑
比如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实行集团化发展、实体化运营、资本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做大平台公司——济宁高新控股集团,注入优质不动产、无形资产等资源,通过加强与政策性、股份制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合作,成功融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中日韩(济宁)国际合作区、山东新材料产业园等园区的道路、桥梁、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安徽省

“管委会+公司”改革是深化开发区市场化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安徽省多地开发区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构建扁平化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职能,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管理运营体制。

精心打出“1234”组合拳,推动改革迈向深入

聚焦一个“活”字,坚定方向抓改革。“管委会+公司”注重整体谋划、统筹联动、部门协作,建立“管委会+公司”改革基础台账,及时掌握最新进展,跟踪查摆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激发发展活力。针对各地改革进展不一、目标方向不明等问题,及时印发加快推进改革的通知,加强工作调度,确保改革紧抓在手。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直插开发区一线,深入企业车间班组,厘清各方职责边界,优化公司市场化运营等“一招鲜”。

创新两个机制,点面结合抓改革。按照“试点先行、阶段总结、稳步推广”的思路,坚持“直联点+案例推介”组合发力,高效推进改革。坚持“以点带面、抓点促改”,明确专人负责沟通衔接。深耕改革“试验田”,鼓励和支持开发区因地制宜,差异化探索公司治理模式,拓宽运营渠道,优化配套政策。定期收集整理各地经验做法,按照综合类、专项类分门别类,同时兼顾市县层级、发展差异,择优筛选典型案例,为各地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做法。编印工作简报,通报改革进展,介绍试点经验做法,推动互学互鉴,营造“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实现“要我改”到“我要改”的积极转变。

把握三个关键,紧扣重点抓改革。制定开发区赋权清单,省级统一赋予省、市、县三级经济管理权限,由各开发区结合实际需求和承接能力认领承接,做到“应赋尽赋、应接尽接”。有序推行“两剥离”(即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属地政府承担,剥离开发运营职能交由市场主体承担),厘清管委会与公司、属地政府边界,推动管委会“瘦身强体”,公司做强做大。

指导各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探索建立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进开发区治理现代化,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指导各地科学组建公司,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要求规范运行,扩大公司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四项措施,形成合力抓改革。指导各地破解行业壁垒,坚持市场化招才引才,补充紧缺专业人才。改变以往照顾性安排干部做法,坚持把优秀干部和有潜力干部选配到开发区,让其在实践淬炼中成长,形成优秀干部到开发区去、优秀干部从开发区来的良性循环。

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人员管理激励、刚性淘汰制度,提高人岗匹配度。指导各地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付实薪”,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大锅饭模式,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热情。

凝心聚力,持续巩固扩大改革成果

巩固提升制度创新成果。全面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力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改革全覆盖。巩固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清单”等制度成果,推广至有条件的开发区,形成更有示范性、权威性的改革案例。推进职责机构动态管理。坚持“园区点单、部门赋权”,建立“可收可放”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开发区赋权清单,依法赋予开发区更多权力和资源。制定管委会、属地政府及公司职责边界清单。

出台开发区管理机构动态调整办法,在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对体量大、发展快、效益好、创新强的开发区予以正向激励。深化公司市场化转型升级。深化公司市场化转型、实体化运作,督促指导开发区完善公司内控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自主运营,防止公司行政化。

通过注入优质资产、实施债务重组,扩大公司资产规模、改善资产质量、增进信用评级。打造“基金+产业”“基金+基地”“基金+项目”等多种模式,提高融资能力。支持公司发挥招引产业、资本、人才等积极作用,拓展业务范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创新开发区用人方式,统筹使用各类资源,实行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积极探索建立高端人才“双万工程”周转池制度,重点支持省内高层次人才用编用岗需求,吸引更多人才来皖创新创业。

支持开发区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和团队,畅通人才交流渠道,让人才队伍“活”起来,干事激情“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