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曾有一段话:“很多人认为,招商引资只有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才能做成功,小地方招商很难做,也很少成功。我看这个观点错了,近年江苏太仓成功吸引了近五百家德国中小企业投资,并成为了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的标杆,就是有力的证明。经验告诉我们,太仓能做到,我国中西部地区也能做到,东北、西北都能做到;大地方能做到,小地方也能做到;富地区能做到,穷地方也能做到。”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强首次出访德国。作为国务院总理李强访问德国的行程之一,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在柏林举行。太仓作为国内四座受邀城市之一、且是唯一的县级市参加论坛。
很多人可能意想不到,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曾如此评价太仓:“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
不少德企的第一印象也是,“先知道太仓,再了解苏州,最后才听说它们都是江苏的一部分。”江苏太仓这座小小的“弹丸之地”,有着“德企之乡”的美誉——一个直观的数据是,在太仓这一809.93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常住人口仅有80多万,到现在却集聚了489家德企,占到中国德企的10%,总投资超60亿元,年工业产值超过600亿元。德企以太仓0.24%的土地创造了该市8%的GDP和17%的规上工业产值。
更为难得的是,这个小县城还藏了55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
随着太仓成为德企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德企之乡”名气也越来越响。2008年11月,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授予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至今仍是两国部门共同授予的唯一一个在德国工商界有着极高知名度的基地;2019年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写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列入国家顶层设计。
江苏这座小小的弹丸之地,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德企如此集聚?
通过了解太仓与德企“牵手”,以及把职业教育做成招商名片的故事,或许能管窥个中原因。
01
优越的地理位置
太仓市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北部,距离上海市仅约8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离上海极近,太仓直接享受上海的资金、物流、信息的辐射,同时还拥有让企业成本更低的土地资源。此外,太仓拥有一条长达38.8公里的“黄金岸线”,可通江达海,方便国际运输,太仓港排名全球百强集装箱港口第29位。
02
从拼政策到拼环境
过去多年,许多地方吸引外资靠的是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劳动力成本低廉等手段,但是太仓所提供的却是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长期同德国企业打交道的太仓人看到,要想使德国企业生根太仓,必须在政务、法治、人文、人居以及自然环境方面下大功夫,使得德企及德籍员工在太仓不仅工作放心、休闲开心、生活安心,而且能进一步将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中国区总部布局在太仓。
太仓市政府一直强调向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对企业要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这很好地满足了德企的特点,充分尊重了企业的私密性。早在20多年前,太仓在招商引资上就定下了“不要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而更偏重企业产业规模、高新技术”的策略。
时任太仓市长更是高调喊话:“太仓要招喝星巴克的,而不是吃盒饭的。”
随着德国企业逐渐扎堆,太仓也将德企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企业高速增长。以联合汽车电子为例,当时其投资太仓时最大的诉求就是投产要快,高新区仅用10个月就按要求建好了3.4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厂房,也因此赢得后续项目的相继落户。
疫情最严重时,供应链一度受阻,政府也全力支持德企闭门生产,建立“货运码”体系,派出工作人员点对点服务企业,将每辆货车从高速接引入厂。
高效的营商环境也换来了企业的高速增长。例如巨浪机床、宝适汽车等10多家德企,产值从百万起步,在十年发展周期内都突破亿元。
据统计,90%以上早期落户德企均实现增资扩产,目前457家德企有半数以上在太仓设立了研发中心。
优质政府服务最关键的在于便利和高效。太仓政府管理办公室为了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在政务大厅一楼专门设立“德企服务专窗”,直接为德企提供从注册到建成的方便、快捷、高效的政策咨询。为了使服务更高效便捷,太仓专门派人到企业受理德资企业的工商登记、立项报告、建企人员的护照办理以及在投资贷款商检储运等方面的各类问题和建议,并且事事有交代、件件有回应。为了更好的提供高质量服务,“德企服务专窗”还根据德企反映的危废问题做好各方协调工作,特别是德国企业阀安格在最初对危险废物的处理一筹莫展,为此太仓拟定由专业公司一年两次收集、个案定制等处置方式,为德企解决了后顾之忧,德企老板夸奖太仓“没有想到的事情让他们想到了,办事速度之快真是前所未有”。
不仅如此,太仓还在审批提速增效、保障德企发展方面下足了功夫。太仓最近推出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十项举措。这十项措施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审批程序一简到底,推出“一口办理、一步到位、一次下载、一套材料、一窗受理”的服务模式,并推出“项目报建全链激活、全程精简”,通过“一张表、一套资料、一个网站”,全链激活投资项目涉及事项,将公安出入境、公积金、不动产登记、房产交易、社会事务等德企涉及业务全部纳入专窗受理范围,变“一事一流程”为“多事一流程”。与上述措施配套,太仓在原有流程基础上还实施了“代办制”, 设立德企专窗“热线员”,继续提高服务品质。
03
产业链招商
吸引外资扎堆
太仓一改过去招商引资“单打一”的做法,创新应用“产业链招商”策略。先选知名产品的大品牌,然后以这个品牌企业为“主链条”,引进产业链上、下游所需的企业,不仅帮助“主链条”提供配套产品,而且有效降低物流运输等生产成本。这样一来,上、下游企业更能借助主链条在太仓的人缘、地缘、商缘、机缘的优势,在创新、研发以及配套和物流方面抢占先机、不断发展,可以说一招领先就招招领先。
这种招商策略施行以来,太仓一次可以吸引外资达13家企业,实现外商“成堆跟进”、“集体落户”太仓的态势。
太仓的经验证明,这种“产业链招商”的聚集效果显著,不仅吸引了江苏,也吸引了全中国的本土企业不断加盟配套。因为德国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运营经验以及企业发展理念,对中国民营企业影响很大,在双方相互合作的潜移默化中,德企许多先进的流程标准、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市场开拓、研发跟进以及对产品质量苛刻的要求和严格的步骤,每一项都影响着本土企业,并且成为这些企业学习的榜样和成长的财富。
在太仓这457家德资企业中,有接近60家是德国中小企业的“隐形冠军”,且都是德国企业在本生产领域的前三名,有着自己的创新和工艺发明,对全球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本土民营企业向这些德国“隐形冠军”学习,不仅加强了技术合作、业务创新,更推动了中德企业合作,也使中国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向了国际化道路。
太仓的“产业链招商”策略已经形成“化学反应”,既吸引德国企业产生“扎堆效应”,又促使中国本土企业聚集产生“加速度”。因此,目前太仓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向太仓学习靠拢并进行合作,德国企业也乐意与各省市地方企业加强合作,从而形成“滚雪球”的效果。可以预见,太仓这种效应仍将持续发酵,“雪球”将越滚越大。
04
引入先进制度
造就招商“金名片”
当婉约灵秀的的江南风情,与严谨细致的德国工业文明碰撞融合,太仓政府就敏锐地意识到:转型的时机到了。
当时正逢首家德企克恩-里伯斯落地,克恩-里伯斯每年要高质量生产上亿个零件,但太仓缺少能快速上手的模具工。当地职校毕业的学生,不仅专业不对口,也没有摸过机床,缺乏实操经验,招来的工人,既不会给机器加油,也没能力维修。公司创始人斯坦姆博士就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引入太仓。所谓“双元制”,就是企业、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其中,学校负责理论知识、公共课等课程的教学,企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用技能、技术。
基于此,2001年,在中德政府的推动下,朱镕基总理与德国总理共同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DAWT)项目,克恩-里伯斯与当时在隔壁的慧鱼公司一起,同太仓高新区政府和太仓中专共同经营。
而且,德国双元制与高等教育打通,职业教育出身的学生,一样可以在“双元制”教育属性的应用科学大学就读,拿本科、研究生等高等教育学历。“双元制”职业教育也是德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强国的“秘密武器”。
2017年,中德合作太仓双元制本科项目正式开班,开启了中德“双元制”教育“2.0时代”。2020年,太仓发布全国首个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标准化成果《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南》。
目前,太仓拥有10多个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构建了“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培育出超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在各方努力和推动下,太仓“双元制”本土化创新实践走在全国的前列。
20多年来,太仓探索了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直接为德企“量身定制”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累计培养一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成为太仓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还有效促进太仓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慧产科技集团,是一家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商,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从选址落地、科技创新到发展壮大的一系列赋能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为政府和园区提供从产业招商、产业创新加速和产业升级赋能的全维度产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智慧+”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致力于将公司打造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发展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