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01:2025年广东招商引资怎么做?
省委、省政府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高度重视招商引资,黄坤明书记、王伟中省长多次召集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坤明书记还亲自部署举办了全省市县党政正职招商引资培训班,伟中省长作了开班讲话。我们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多措并举抓招商抓项目,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广东落地投产。在此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机制性打法。
一是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坤明书记亲自带头抓招商,省领导会见跨国公司高层12批次,伟中省长还带队出访开展经贸活动,各市书记、市长会见外商不完全统计有2000多家次。
二是办好招商活动。连续三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2024年达成项目1933个、资金总额2.26万亿元。成功举办粤港深化经贸投资合作交流会,签约项目126个、总金额1001.8亿元。依托进博会、服贸会、投洽会这些国家级重点展会开展招商16场,“投资广东”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是注重内资招商。建立内资招商统计制度,举办2024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达成项目319个、金额2439亿元。赴国内重点区域开展产业链招商5场,创新性开展“粤投粤引”基金招商路演活动、累计向地市导入项目115个,初步梳理1-11月,内资签约项目是3435个、签约投资总额1.5亿元。
四是狠抓项目落地。抓好招商任务、合同转实际项目、增资扩产项目、在谈重大外资项目4张清单,实行10天一调度,1-11月到资超1亿美元项目24个、实际外资67.4亿美元,巴斯夫一体化基地首期全面投产,埃克森美孚二期项目达成投资协议,中海壳牌三期正式开工。
五是做优服务保障。出台实施新一轮外资激励政策,认定第三批2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9家企业纳入跨国公司直通车机制,举办22场外资企业圆桌会、推动解决企业诉求427项,让企业更安心、更舒心,更有信心。
通过这些措施,从今年招商的项目结果来看,高技术项目占比达到了40%以上,而且高技术项目增长也是有序有效的。2025年,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招商成效,推动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全力落实“一把手”抓招商。推动地市书记、市长带队招商,召开外资企业圆桌会,解决问题,在全国营造广东实打实关爱企业、帮助企业、支持企业的良好氛围。强化“一把手”抓项目调度,对超50亿元内资项目、超1亿美元外资项目、增资扩产项目每月调度,提升招商落地率。
二是擦亮“投资广东”品牌。继续办好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两大品牌活动,依托国内外展会开展专场招商,我们已经梳理出来省级和地市级两级举办重点招商活动100场,争取落地更多大项目好项目。
三是创新招商方式。吸引更多海外主权基金来粤投资,加强与中东、新加坡等在华活跃的主权基金建立合作关系。抓好场景招商,瞄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车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招引独角兽公司、瞪羚企业,吸引更多新质生产力项目落户广东。
四是强化内资招引。瞄准中国骨干企业、民营企业,开展内资招商,推动项目规模持续增长。
五是建强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8个国家级经开区和56个省级经开区的优势作用,将其打造成为招商引资主阵地,更大力度吸引内外资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落地,在这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02广东省如何培养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面?
广东始终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持续优化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完善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主要抓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我们统筹发展传统、新兴、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支柱产业集群领先优势,坚持做强做优绿色石化、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电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在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数字创意等领域培育新增3—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立稳广东产业“顶梁柱”。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跃增发展,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游艇等新兴领域深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培育4—5个超五千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广东产业发展“新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领域”,围绕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谋划具体产业项目,涵育未来产业市场空间。
二是坚持项目为王狠抓工业投资,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步伐。
以落实国家“两重”“两新”政策为契机撬动工业投资增长,积极申报我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争取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深入开展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赋能提升工程,力争每年推动超过10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提档升级。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全流程跟踪服务,制定省制造业等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省市联动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开工建设投产。深入推进智改数转,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研发和场景应用,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底座,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大力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单点突破”和“链式改造”。
三是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重大专项工程,开展“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全力实施“突围工程”,系统推进“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汽车芯片“攀登计划”等重大专项,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以6个国家级和3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国家和省级人才专项,支持优质企业引进紧缺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培养制造业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和“新工匠”,锻造梯次衔接的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队伍。
03广东省如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反复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有条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一是科技创新集聚成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目前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已达10个,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正在形成。组织企业牵头承担国家和省科技攻关任务,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由企业主导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
二是梯次化产业格局初步构建。支持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7大未来产业全面发展。电子信息产业1-11月同比增长13.7%,持续引领全国;新能源汽车1-11月产量已达315万辆,全国每4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广东造”;低空经济领域,大疆占据全球80%以上民用无人机市场,亿航智能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全球首获适航审定“三证”;生物制造领域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近三年全国新增合成生物企业近一半落户深圳。
三是开放创新生态逐步形成。以港澳为窗口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特别是加快建设首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已吸引集聚440多家科技企业、20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以及超1.5万名科研人员,布局建设新型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等一批中试平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逐步提升。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解决新质生产力“成长的烦恼”。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资源富集、机制畅顺、动能强劲的科技创新核心引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推广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4个90%” 的经验,让企业在创新中真正站C位、唱主角。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一方面做大产业“基本盘”,推动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智能装备等战略性产业集群提质升级;另一方面培育发展“生力军”,将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成新的万亿级、5000亿级产业集群;同时下好未来产业“先手棋”,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是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协奏曲”。发挥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畅通科技成果和市场对接的“中梗阻”。布局建设30到50家省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和基地,为国际国内先进科技成果前来广东转移转化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