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01《新华日报》首篇文章《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解码大模型时代的技术原乡》
1、产业土壤的进化出新
当互联网浪潮初起时,杭州这座城市展现出惊人的产业适配能力:浙大系的技术储备、浙商群体的市场嗅觉、民营经济的活跃基因,共同孕育出阿里巴巴这个改变中国商业形态的超级平台。当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时,杭州率先开启"硬核创新"转向。2017年之江实验室成立,2020年阿里达摩院发布中文大模型,2022年余杭区规划千亩AI产业园,形成"算力基建-算法研发-场景落地"的新三角。DeepSeek的崛起正得益于这种产业土壤:其创始团队依托阿里云算力底座在大模型时代,杭州的产业土壤已进化出新的养分层级。底层是阿里云构建的算力基座,中间层是海康威视、新华三等企业沉淀的视觉识别与边缘计算能力,应用层则有钉钉这样的亿级用户入口。这样便形成有利土壤。
2、创新环境的生态体系
杭州的创业环境如同西溪湿地的生态体系,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新苗。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行"双聘制",允许科研人员保留体制身份参与创业的宽松政策,催生出梦想小镇等53个创新孵化器;"人才码"整合的287项服务,让创业者真正实现"一码走杭城"。这种"放水养鱼"的策略,使杭州连续6年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
3、数字文明的人文基底
当程序员们在西溪湿地头脑风暴时,他们继承的是苏轼治理西湖时的系统思维;当宇树工程师调试机器人步态时,暗合的是胡庆余堂"戒欺"的匠人精神。杭州创新文化将工程师思维与商人智慧熔铸成独特的技术商业哲学。浙大玉泉校区夜不熄灯的实验室,与四季青凌晨四点的直播基地,共同构成这座城市的创新节拍。DeepSeek创始人在算法优化中融入"浙商成本控制术",将模型训练成本降低40%;宇树科技工程师从西湖园林造景中获取灵感的仿生关节设计,正是这种跨界融合的产物。这种将技术创新与人文思考相结合的特质,使杭州的AI发展始终保持着人本主义温度。正如DeepSeek强调"让AGI成为人类思维的延伸而非替代",这种价值取向与城市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4、生态启示:未来创新的三个支点
杭州的创新生态给出了时代启示:真正的创新策源地,既需要产业链的代谢共生而非简单集聚,又需要政策环境的湿润空气而非定向灌溉,更需要文化基因的持续进化而非路径依赖。
02《新华日报》《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
一
近日,杭州“六小龙”诞生破圈,让南京人相当震撼。关心城市发展的南京人不禁会想,提到高校、科研、人才、科技人口,南京远超杭州。产业导向,南京很多年前就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很多区都有布局,咋最后还是Deep Seek拓圈?成为杭州新兴产业的代表企业?杭州的科技创新怎么一波一波源源不断?南京怎么没有诞生出一个轰动世界的市场化地面对老百姓的AI巨头呢?或新兴产业巨头呢?
这个问题与10多年前的“南京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互联网巨头”一样,“南京为什么错过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电商”“南京为什么没有诞生出新能源汽车品牌或整车巨头”等类似。可以统称为一个问题,即,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不断迭代,南京为什么很少诞生本土新兴产业巨头?
二
南京虽然没有诞生新兴产业巨头,不代表南京没有从产业发展中吃到红利,也不代表南京就没有企业参与。诚然,巨头虽然没有,但供应链、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以及中小企业倒是有很多。南京缺的是巨头,说到底,就是To C巨头。不管是新能源汽车、给用户和大众使用的人工智能、互联网、电商平台,说到底的本质是给大众用的,面对的客户是大多数老百姓,这种To C属性,才意味着巨头的诞生,国外亚马逊、微软、Google、脸书、特斯拉等都是如此,国内字节、腾讯、阿里、拼多多、京东还是华为、小米、比亚迪、蔚来、理想,也是如此。南京这个城市的氛围、人才结构、产业导向性质,确实不怎么To C,这是面对政府、行业、甲方,是To B或To G,为不是面对老百姓,这不是说南京不好,而是城市特质与氛围。
南京的To C巨头没培养出来,没有打造出“感知市场”的系统能力,失去了良机,这不仅错过一个行业,也会错过一个又一个行业。之前错过互联网,错过移动互联网,错过电商,错过直播行业,错过新能源汽车品牌与政策,这次可能又错过AI巨头,这意味着步步滑。
而大热的哪吒2,刚刚创造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公司总部在成都,而南京的原力、叠影视觉、旭光冠影是其动画的制作外包之一。习惯于做To B、To G的好处是,不需要接触和关注老百姓的情绪、体感,这很麻烦,很累,甘心做供应链就行了。弊端就是,既然舍弃“面向大众和老百姓”,就等于放弃了成为的巨头可能性。而且行业风险大,只要一个变化,就只能被动成为“时代的眼泪”。
我们希望南京发展更好,成为一个有自己骄傲、有行业主导性、有自主能力、有带动辐射能力的城市。不然的话,在城市的市场化竞争中,只能成为研发中心分部、江苏分公司、南京办事处、软件外包、动画外包、新媒体外包、活动外包的城市,沦为一个被决定而不是命运自我主宰的城市(客观来说,能做供应链和外包的很不容易了,也只有少数城市可以)。
有人暗示:其实市场化不那么重要,南京负责做好实验室研究就行了,经不经济的,老百姓的感知无所谓。当然重要。老百姓的幸福感知包括城市发展、经济和收入以及城市尊严、自豪感。这是城市发展的意义,怎么可能不重要呢。
三
从南京、杭州两个城市的发展、产业和氛围来看,“城市土壤”是不同的。
(1)南京、杭州不同的城市定位与产业战略南京注重综合发展,创新名城,科研比较强,从汽车到软件,从钢铁石化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都有布局。其底层逻辑是国之重器;而杭州很明确“数字经济”,全力发展,非常聚焦,而且产业不断迭代衍生,其底层逻辑是面向市场化、消费端的体系化能力。
(2)南京、杭州的政策与营商环境南京这些年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从逻辑上看,感觉没什么遗漏的,当然门槛比较高,比如人才认定等,确实偏体制;杭州的营商环境一直在全国有口碑,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创业,吸引了大量市场化的创新企业和资本;
(3)南京、杭州不同高校科研投入与侧重南京53所高校,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13所双一流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紫金山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基础研究能力全国前3。但确实,“国家队”和体制主导,偏重基础研究多(物理、化学、材料)、大国重器的技术(5G/6G通信),像14所(亚洲最大雷达研发中心),南大在固体微结构领域,南瑞集团的智能电力等,都是一等一的强。而杭州围绕浙江大学,虽然仅仅一个浙大,但浙大是超级大学——尤其最近20年发展迅速,从预算上看,仅次于清华,高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相比较,杭州市场化、国际化、应用性比较强,从科技创新到市场创新再到企业创新,形成了闭环,一个很好的良性发展态势。因此,杭州,很多东西能商业落地。而南京,一个是科技偏向于体制科研、国家队科研,市场化程度不高,与市场、资本、国际前沿结合不算那么紧。
(4)南京、杭州的科技产业化能力南京的科技成果很多在实验室,而缺乏像阿里、海康、华三等市场化企业的转化,南京更偏向于体制、国企,灵活性和效率没有民营企业那么高。当然,这次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南京首次落地,样板示范意义重大,我们也希望大量科技成果能在南京落地开花结果。我们去年在杭州参观很多高新企业和中小企业,很敏感地发觉,杭州的企业非常擅长To C,擅长从消费端需求切入(如电商、移动支付、直播),快速将技术转化为商业场景。再加上3点:政策灵活性+浙商企业家文化+互联网基础发展红利。这样的话,杭州的创新就很有落地性,很有针对性。
(5)资本、生态与城市魅力杭州聚集了全国重量级的市场导向的私募基金,很市场。而南京的资本更多为政府、体制、国企资本,更注重风险控制。杭州的容错率较高,也比较能容忍一定的创投失败,年轻人敢闯敢做。
四
南京出不出DeepSeek、宇树科技,也不是说绝对重要。毕竟,小巨人,往往在极少数顶级城市才能诞生。即便南京不发展出任何巨头,但南京可以参与到任何新兴行业的生态圈中,并能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南京出不了本土新能源汽车的品牌,但南京的众多企业和科研力量可以给新能源汽车做供应链和研发。所以,不必太担心“南京总是错过新兴行业”,不管怎么发展,南京的下限是很高的,基础产业和科研人才、实力摆在这里。
现在各个城市都注重招商引资,南京也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招商——什么时候,这些城市很重视到南京招商呢?说到底,这还是产业巨头、链主和供应链的不同了。从参与到顶级城市的狩猎场竞争环境中,未来到底谁坐餐桌?谁成为菜单?一个城市的最终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个城市绝大多数企业、绝大多数工作人口、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幸福感。我们希望南京可以发挥自己的长板优势,并能迅速弥补自己的短板,让自己的城市氛围更宽容、更包容民营力量的生长(而不是漠视或打压)、更注重小微企业。那么,一个更好更强更活力的南京,势必大概率可以坐餐桌上。
03《新华日报》《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秦淮河畔的霓虹与紫金山麓的实验室灯光交相辉映,南京正经历着新经济时代的身份焦虑。当杭州凭借DeepSeek的爆火和“AI六小龙”的概念,在人工智能赛道高歌猛进,苏州生物医药产值突破2500亿元大关,这座GDP常年徘徊在全国前十门槛的六朝古都,正陷入特色产业定位的深层困惑。202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数据显示,南京以1.85万亿元GDP总量位列第十,与杭州的差距扩大至3360亿元。但在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产业竞速中,南京需要的不是对“风口缺席”的焦虑,而是对“长坡厚雪”的坚守。
1.南京的产业图谱镌刻着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从民国时期金陵机器局的钢铁轰鸣,到新世纪软件谷的代码跃动,这座城市始终在传统工业与数字经济间寻找平衡支点。2023年南京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其中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42%,但产业结构仍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记——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贡献了38%的税收,这种“新旧共生”的格局既构成转型包袱,也蕴藏升级势能。
在人工智能领域,南京并非缺乏技术积淀,而是呈现出“学术强磁场”与“产业弱转化”的悖论。东南大学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学术成果、南京大学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研究积累,都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但产学研转化链条中始终存在“最后一公里”的断裂,高校实验室里的算法突破往往止步于论文发表,未能形成类似DeepSeek的产业级应用。数据显示,东南大学计算机视觉团队近五年斩获16项国际顶会最佳论文,南京大学LAMDA研究所的机器学习成果被引量突破10万次,但技术转化率仅为28%(江苏省科技厅2023年数据),远低于杭州的45%。
这种“学术强、产业弱”的格局,恰似明代宝船厂遗址与现代造船基地的时空错位,映射出知识转化机制的深层梗阻。当各地争抢AI大模型风口时,南京某种程度上选择了差异化的突围路径。在智能电网领域,南瑞集团主导制定54项国际标准,其继电保护设备守护着全国60%的超高压电网;生物医药赛道,正大天晴的PD-1单抗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江宁药谷聚集了全国12%的CAR-T研发管线。这种“垂直深耕”的战略,虽难以催生现象级科技企业,却构筑起抵御产业泡沫的护城河。
另一方面,南京的营商环境如同修复明代古建,在保留历史肌理与植入现代功能间寻求平衡。“宁满意”工程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天,但2023年企业家调研显示,32%的初创企业遭遇“政策时滞“——某脑机接口企业申报专项扶持时,因技术路线不符合三年前的指南目录而碰壁。这种制度弹性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也可能错失颠覆性创新的萌芽。资本市场的“风险厌恶”特征尤为显著。截至2023年末,南京私募基金管理规模2800亿元,仅为杭州的46%,且70%资金流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成熟赛道。
与上海“敢为天下先”的风投文化不同,南京创投机构更倾向“技术验证+市场确认”的双重保险机制。审慎风格虽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却使类似DeepSeek的早期项目难以获得亿元级“天使赌注”。人才流动呈现“双漏斗”效应:53所高校年产30万毕业生,但顶尖人才留存率仅18%(智联招聘2023年数据)。更值得警惕的是“二次流失”现象——地平线机器人、思必驰等本土培育的AI企业,最终将总部迁往苏沪。“育苗难成林”的困境,恰似民国建筑群里的法国梧桐:根系深扎南京沃土,树冠却倾向长三角的资本阳光。
2.但事实上,南京的突围密码藏在“硬科技”的慢变量中。
埃斯顿机器人用15年攻克伺服系统核心技术,其产品精度达到0.02毫米;国电南自研发的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使我国电网技术领先欧美至少五年。这些“隐形冠军”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德国隐形冠军研究所的发现:78%的深度技术创新需要十年以上持续投入——这正是南京企业擅长的“马拉松式创新”。如果你到过南京,你会发现,这个城市的城市空间更新暗含了某种创新哲学。金陵船厂旧址转型为长江航运科技园,50吨级龙门吊作为精神地标被完整保留;浦口火车站历史街区引入12家量子计算企业,让百年雨廊回荡着算法研讨声。
这种“时空折叠”的改造模式,相比深圳的“推倒重来”,更考验治理智慧——既要守护7.6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又要在32个老旧园区植入创新基因。在人工智能军备竞赛中,南京开辟出“穿透式创新”路径。南京智能计算中心聚焦“AI for Science”,其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将新药研发周期缩短40%;紫金山实验室的6G太赫兹通信技术,传输速率较5G提升百倍。这种“压强式攻关”,恰如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建造逻辑——不追求建筑高度,而以九层宝塔浓缩当时顶尖工艺。
3.衡量城市创新力需要超越“GDP焦虑”。
南京培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全国8万家制造企业,这个数字是德国“工业4.0”标杆企业数量的20倍;生物医药集群每年推动15个一类新药上市,超过瑞士巴塞尔生物谷的年度产出。这些“沉没在产业链深处的创新”,正在重塑中国实体经济的底层逻辑。南京大学提出的“温暖科技”理念,正在重塑创新伦理。当全球陷入AI伦理争议时,53家人工智能企业联合发布《技术向善公约》,要求算法必须保留“人类否决权”。这种人文关怀,与硅谷“快速迭代、打破边界”的激进文化形成鲜明对比,恰似明城墙的设计哲学——既要有御敌的强度,也要有防洪的弹性。
历史的回响给予现实启示。郑和宝船从龙江船厂起航时,南京已是全球造船技术的巅峰。今天,这座城市在量子信息、基因科技等“未来赛道”的布局,延续着“超前半步”的创新基因。江北新区“基因之城”集聚23个国际实验室,这种开放格局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精神一脉相承。玄武湖的碧波倒映着紫峰大厦的轮廓,这座城市的突围之路藏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紫金山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依然在捕捉宇宙深处的信号,这座城市的创新脉搏始终与时代共振。DeepSeek的缺席不应被简单解读为创新失位,而应视作特色发展路径的选择印记。
当南京的工业软件定义智能工厂的运行逻辑,当创新药企解码生命的奥秘,这座城市正以独有的节奏参与科技革命——不做聚光灯下的独角兽,而做深海之处的定海针。在产业周期的潮起潮落中,南京需要的不是对“风口缺席”的焦虑,而是对“长坡厚雪”的坚守。正如明孝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既有文臣的持重,又有武将的锐气,这座城市的创新生态终将在刚柔并济中走出独特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