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江苏13市长开年讲话汇编:2025如何做产业招商?(下)

发布时间:2025-02-25 10:47 标签: 产业招商

08淮安市市长顾坤:勇于担当作为 奋力跨越赶超努力为全省“走在前、做示范”多作贡献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淮安殷切嘱托,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省“两会”精神,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实干争先,努力以更多过硬高质量发展成果展示“象征意义”,为全省“走在前、做示范”作出“淮安贡献”。

一是加大项目攻坚强度,让发展底盘更加厚实。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抓紧抓实项目这一“牛鼻子”,立足多招、优选、快投、快建,积极构建高水平招商选资新模式,力争全年新签约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1000个以上,工业投资超1500亿元。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以“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为引领,聚力推动百亿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确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产值超干亿,加速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

二是拓展改革创新深度,让发展动能更加充沛。积极抢抓省政策支持机遇,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加快宁淮铁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淮安机场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东部地区陆海联动大通道、长三角产业协作链接点,赋能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开发园区、空间要素、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更多示范性、带动性强的改革事项加快落地见效。持续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环境最优的营商环境,真正让企业家在淮放心投资、安心发展、舒心生活。

三是提升科技创新浓度,让发展活力更加强劲。紧紧围绕成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生力军,着力培强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打造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协同创新,提升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功能,高水平建设运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淮安分院、南理工淮安研究院。优化创新生态,扎实开展科技金融赋能创新提速行动,大力实施“留凤”工程,加快建设国家级知识“雁归”产权保护中心,让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四是增添民生保障温度,让发展成果更加可感。坚守为民初心,坚持把群众好口碑作为政府服务金标准。积极顺应人口流动趋势和结构变化,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在强化就业创业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以县中振兴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方面持续精准发力,用心用情用力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更大力度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同时,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扎实抓好金融、债务、生态、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全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09盐城市市长张明康:凝心聚力共奋进实干笃行勇争先

新的一年目标任务已定,关键就在实干笃行。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四个三”工作布局,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奋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上走在前作贡献。按照勇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要求,提出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总量突破 8000 亿元,为“十五五”过万亿打下坚实基础。持续促进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新增发放 1.1 亿元消费促进专项资金,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狠抓项目建设,健全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紧盯 34 个列省重大项目和 605 个市重大项目,年度完成投资不少于 415 亿元、1700亿元。扩大外资外贸,积极争取中韩(盐城)产业园自贸区政策复制推广,开拓“一带一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 9%,实际使用外资9.5 亿美元,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20%以上。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增动能扬优势。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施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推动“5+2”战略性新兴产业“筑峰强链”,23 条重点产业链开票销售超 7300 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42%。持之以恒抓好“企业发展三件事”,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0家、省级以上瞪羚企业 30 家,新增先进级以上智能工厂 30 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4 家。开展产学研用“十百千万”行动,高水平建设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新增省重点实验室2家、新型研发机构 10 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认定率达 60%。

三是坚持民生优先,在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上下功夫求实效。全心全意做好今年40 件民生实事,不断将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办成百姓心头的“温暖大事”。扎实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新就业服务政策举措,城镇新增就业 5.7万人以上。加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健全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让盐城这座城市更加宜居更有温度。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面排查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10扬州市市长潘国强:努力把“好地方”建设得越来越好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扬州五周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干字当头、奋发有为,努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一是激发消费活力,加快释放内需潜能。抢抓“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机遇,更大规模撬动汽车、家电家居等消费品更新换代,增加高品质住宅、康养地产等市场供给,拓展首发首秀首展等消费新场景,全方位挖掘消费潜能。用好大运河、文化和美食金字招牌,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出更多文旅消费新精品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大文章。

二是聚力产业科创,持续增强发展动能。聚焦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不断做大做强6大主导产业集群,力争工业开票销售超万亿。坚持项目为王,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和本土企业转型发展力度,加快实施列省、市级重大项目,形成压茬推进、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大创新要素集聚力度,提升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等平台创新能级,统筹抓好高企培育、科技招商等工作加快打造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更大力度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查一次”,加快打造“信用扬州”“免证扬州”“效率扬州”,不断打响“好地方·事好办”品牌。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在公立医院改革、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久久为功,积极争取更多国省改革试点,努力创造标志性、引领性改革成果。

四是融入区域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落实新一轮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扬泰机场二期、北沿江高铁等重点工程,主动链接长三角产业项目、创新要素,进一步提升优质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各板块因地制宜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在产业协同中高质量发展。五是践行为民初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抓好55项年度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让“好地方”扬州发展更有温度、群众幸福更有质感。

11镇江市市长徐曙海:鼓足干劲奋进新征程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

“从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我感受到了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政治担当,彰显了强长大韧劲、坚定信心和厚重底气。”镇江市市长徐曙海表示,2025年将会是镇江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镇江将按照省里明确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真抓实干、抓紧快干,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努力为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更多镇江力量。

一是聚力在风险管控上进入新阶段。抓住用好国家政策机遇,加快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扎实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尽快实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级“脱红”,为更好发展解缚松绑。

二是聚力在扩大需求上发掘新增量。全力抓好项目招引建设,更加重视和培育优质服务、优势资源、优越载体在招商中的竞争力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总投资达到2300亿元,省重大项目和市重大项目年度投资达到610亿元。加力实施消费提振行动,促进消费场景升级和数字赋能,拿出务实举措支持康养、文旅、家政、体育等服务消费发展持续激发消费活力。合力破解阻碍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堵点,培育壮大跨境电商规模奋力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三是聚力在产业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向强生长,谋划设立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推动“四群八链”主导产业产值超过4300亿元。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型储能和氢能,加快整体起势。加快传统产业焕新前行,注重服务好现有企业,支持其技改升级、扩大产能、增加新品,工业技改投资保持在150亿元以上。

四是聚力在园区建设上迈上新台阶。落实主体开发区发展规划,有序升级硬软件基础设施,建立关键发展要素“提前储备、集中统筹、分级保障”机制,着力构建园区创新创业生态圈,强化奖惩激励,进一步增强开发园区对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功能五是聚力在民生保障上取得新成效。始终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市政府聚焦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的领域,安排了40项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努力把基本民生的底兜住兜准兜牢,把群众关切的事办实办细办好。

12泰州市市长万闻华:做好“四篇文章” 开创发展新局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年。新的一年,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两会”精神和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创造新的发展实绩。

一是在产业转型发展上致力塑造地标特色。泰州历来以实体经济见长,去年大健康产业规模达3500亿元,四大特色产业集群产值超420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抓好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个战略任务,基于产业配套体系增加制度供给优势,依托生命科学泰州实验室提高创新策源能力,运营两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母基金发展壮大耐心资本,赋能“健康制造+健康服务”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力争“十四五”末大健康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

二是在城市品质提升上致力彰显人文魅力。泰州有江淮海三水交汇形成的水城水乡特质,有诗书传唱儒风积淀留下的独特人文IP有早茶、盐税、吉祥文化具象呈现的人间烟火气息。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以人文“三水”擦亮城市名片,塑造沿江地区产、人、城、水、绿相融合的大江风光,开发里下河水路游、民俗游、生态游为特色的水乡风情,复兴环城河区域历史街区、名人旧居、传统习俗集萃的水城风貌,让文昌水秀的幸福水城绽放新姿。

三是在人才招引集聚上致力推动产才融合。泰州近年来大力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着力构建“泰有引力”人才生态,去年首次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连续三年入围“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50强”。下一步,我们将把产业作为人才扎根的土壤,围绕产业升级方向和业态丰富需要“引才”,结合科创平台建设、优质企业培育、项目“含新量”提升“用才”紧抓城市功能完善和公共服务配套“留才”,让“年轻泰”更具“活力范”。

13宿迁市市长刘浩:干出实实在在新业绩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省“两会”围绕扛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吹响了塑造新优势、打开新空间、作出新贡献的号角。我们坚决落实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勇担重任、苦干实干,为全省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一、牢牢锚定目标任务,全力以赴壮大总量、提升质量。着眼“省内作出更大贡献全国奋力争先进位”,集成用好增量政策,抓实新增长点培育,推动经济运行稳进向好,年内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000亿台阶。实施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优势产业“筑峰”重点产业“进阶”、企业梯队“登高”,年内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500亿元。发展旅游、赛会、流量三类引流型经济,壮大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四类功能性产业,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高位增长。实施新质生产力“1+3”行动,深化“智改数转网联”,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双提升”。

二、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有效激发经济增长动能。实施消费提振专项行动,促进以旧换新向家装、电信、教育等方面拓展,撬动消费50亿元以上。启动文旅支柱产业培育计划,办好音乐节、马拉松、城市足球赛等,全年接待游客4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0亿元。开展本地产品展销、消费下沉下乡、内外消费联动等活动,放大苏酒文化巡礼、“宿有干香”农产品推广效应,年内举办“嗨在宿迁”促消费活动1000场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聚焦“五率”开展招商引资提效年、项目建设提速年、项目转化提升年活动,全年新落户亿元以上工业项“三大类”项目完成投资超目超450个,2600亿元。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打造优质资源要素“强磁场”。争当改革“排头兵”深入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实施“十大工程”,力争年内100项改革获省级以上推广。打通交通“大动脉”,加快推进潍宿铁路、合宿铁路、连宿高速等,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建强园区“主阵地”,开展创新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推动保税物流中心高质量运营,年内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65%。优化营商“软环境”,推动高频服务事项立等可办,举办产销对接活动100场以上,为市场主体发展护航。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精心塑造绿富同兴的“江苏生态大公园”。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进一步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8%,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精心呵护生态底色,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打造省级幸福河湖10条以上,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超5000公顷。开展低碳产业转型、绿色示范创建,推进近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建设,大力发展碳市场,年内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0家,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完成循环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