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疏通eVTOL适航取证堵点 助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18 14:16 标签: 两会 低空经济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采访。黄立不仅在高德红外的主业——红外热成像技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个人投资了脑机接口、低空经济等前沿技术领域。这些投资项目展现了他对新兴技术的高度关注和战略布局,同时也体现了他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前瞻性和决心。


图片
黄立


围绕低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黄立提出了三项重要建议,涉及无人机出口管制优化、湖北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新型航空器适航取证加速等议题,为我国低空经济的腾飞注入新动力。


一、优化无人机出口管制,助力民用无人机走向国际市场


黄立指出,我国无人机技术在民用和商用领域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当前的出口管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无人机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他建议,商务部应根据国际形势,针对敏感国家或地区进行出口管制,放开对非敏感国家或地区的管控。同时,调整《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中无人机及相关设备、部件的指标,如将“最大续航时间大于等于30分钟小于1小时”修改为“最大续航时间大于等于50分钟小于1小时”,并对无人机载荷设备进行更精准的定义释义,避免过度管控。


此外,黄立还建议由海关总署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无人机的技术参数、飞行性能、用途等因素,制定详细科学的分类标准,对非两用管制类无人机,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豁免措施或简化审查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审查和限制;同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根据出口目的地、最终用户、运输方式等因素对每一批次出口的无人机产品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对于低风险业务适当减少审查环节和抽检比例。


黄立建议,商务部缩短审批周期,在确保落实无人机出口管制政策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内部审批流程,明确各环节职责和时间节点,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和文件要求;加强审批人员培训与管理,提升其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等措施,缩短审批周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同时,促进民用无人机国际贸易与合作。出口审查周期:建议从45个工作日改为20个工作日,同时因材料缺失问题导致不过审应暂停流程,而不是对流程进行中止,并给企业20天进行补充资料上传。


二、支持湖北加快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北是传统通航大省、制造强省、科教大省,通航年飞行小时数长期位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黄立认为,支持湖北加快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更好发挥湖北优势,进一步增进湖北发展质效、发展速度和发展后劲,支撑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为此,他建议国家在空域使用、基础设施、服务保障和经费保障等四个方面给予湖北重点支持。具体包括:


空域使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湖北优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的业务指导,将湖北具备先发优势的武汉、荆门等城市纳入国家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在低空运行、安全监管、服务保障模式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基础设施: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加强对各地建设通用机场、低空起降场地、通导监视体系等方面的业务指导,进一步明确上述项目的行业规范、建设标准和审批管理事权划分,指导各地稳妥有序、合理布局低空基础设施,并对重点区域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资源支持。


服务保障: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民航局、工信部、统计局等部门,明确低空经济产业门类和各类发展指标的统计标准和规范,指导帮助湖北打造低空飞行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将航路规划、空域管理等低空飞行要素高效贯通,逐步实现“一站式”服务监管。


经费保障: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低空经济产业规划以及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申报方面对湖北低空经济领域项目给予一定倾斜。


三、加快新型航空器适航取证,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作为全球竞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航空器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当前新型航空器的适航取证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适航取证周期过长,例如,亿航智能的EH216-S航空器适航审定耗时长达3年4个月,其中型号合格证就占了近3年。这种长周期的审定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还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现行适航标准主要基于传统航空器框架,难以适应新型航空器快速迭代的技术特点,导致适航取证难度大、成本高。同时,国际竞争格局下,适航取证效率已成为衡量国家航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适航审批周期过长,使企业错失市场先机,甚至面临技术外流和市场被垄断的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黄立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优化适航审定流程,出台专门针对新型航空器的适航审定管理文件,将整体审定期限控制在两年内,型号合格证审定周期缩短至一年内。同时,开展“审定伴随研发”试点,前置解决合规性问题,并设立快速审定通道,采用“分阶段安全评估”机制,加快审定进程。其次,完善适航法规标准体系,制定新型航空器适航标准及符合性方法,明确安全评估标准,并推动国际适航标准互认,简化跨境适航审定流程,助力新型航空器走向国际市场。最后,扩大适航审定人才队伍,拓宽审查渠道,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适航审定技术审查,优化审查人员资质要求,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参与,提升审定效率。(中国企业报 鹿娟)


疏通eVTOL适航取证堵点 助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低空经济站上风口,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正成为全球科技竞赛的“新擂台”。目前,在这场关乎万亿级市场的角逐中,适航取证环节成为企业亟需突破的瓶颈。


“适航取证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标准适配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国内企业研发成果难以快速转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空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的全国两会,他带的三份人大建议都与低空经济发展相关,尤其关注以eVTOL为代表的新型航空器适航取证难题。


eVTOL适航取证遇瓶颈


黄立表示,加快构建高效、灵活的新型航空器适航审批体系,提高适航审批效率已成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全球航空科技制高点的迫切需求。


在中国,民用航空器的适航管理由中国民航局负责,需要对航空器的设计、生产、使用和维修实施以确保飞行安全为目的的技术鉴定和监督。这一体系下,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单机适航证(AC)成为民用航空器适航所需的“三大通行证”


取得适航认证是民用航空器合法开展运营的前提。”黄立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新型航空器的适航取证周期普遍过长,其中型号合格证获取难度最大。“适航审定几乎都是按年计算的”,黄立指出,适航审定周期过长将增加企业的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这种成本压力对于中小型航空制造企业而言尤为严峻,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另一个问题是‘旧船票’难登‘新客船’。”黄立用了一个更加形象的说法,eVTOL迭代更新速度快,但现有适航审定标准仍以传统航空器为框架,难以完全适应新型航空器的发展需求。


黄立介绍,我国目前对新型航空器采用“一事一议”的适航审定模式,这种模式可能会让部分新型航空器错失市场先机。


解开适航审定“三重门”


对于如何提高新型航空器适航取证效率,黄立提出了系统性改革方案,从审批流程、标准体系、人才储备三方面突破创新枷锁。


黄立建议设立“新型航空器快速审定通道”,将整体审定时限压缩至两年内,其中型号合格证审批控制在一年。同时遴选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审定伴随研发”试点,审定团队从航空器设计阶段即介入指导,前置解决合规性问题。对于突破现有标准的前沿技术,实施“分级风险评估”机制——高风险环节重点盯防,低风险环节放手创新,既守牢安全底线,又释放技术想象力。


“同时新的适航认证标准也要尽快出台。”黄立表示,新型航空器适航标准、增程式动力系统技术标准、电机技术标准、风险识别与评估标准等六大规范性文件应尽快出台。


推动中外适航双边互认也很重要。黄立建议民航局积极参与国际适航标准制定,简化跨境适航审定流程,为我国新型航空器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黄立还关注到,要扩大适航审定人才队伍的“蓄水池”,让更多机构参与承担技术审查活动。他建议,从低风险不载人航空器开始试行,将适航审定技术审查工作交由第三方测试试验机构、适航审定工程服务公司、适航咨询公司等单位承担,降低主管部门的适航审定压力;取消对设计保证系统的符合性核查工程师“应当来自于设计机构”的要求。


“缩短审定期限,完善法规体系,扩大人才队伍。”黄立说,总而言之,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适航审定能力和适航取证效率,促进我国航空产业创新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湖北低空经济蓄势待“飞”


从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目前国内城市纷纷出台政策,争做“天空之城”,万亿级的低空经济已成多地政府发展新兴经济的重要抓手。


近日,湖北省发布《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构建“三线并进”的产业格局,打造中部低空经济高地。在黄立看来,湖北是传统通航大省、制造强省、科教大省,通航年飞行小时数长期位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在推进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发展上具有先天优势。


不过,黄立注意到,相较四川、湖南等低空空域改革试点省份,湖北可实施低空飞行活动的空域较少,空域使用仍按照传统模式。黄立希望相关部门将湖北具备先发优势的武汉、荆门等城市,纳入国家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在低空运行、安全监管、服务保障模式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据了解,目前,湖北已建成8个通用机场,17个通用机场已经获得选址批复。不过,黄立表示,湖北省内通用机场网络尚未形成联动效应,服务无人机、eVTOL等低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亟须完善,需加快制定行业标准与资金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