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发展经济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而招商引资是最有力的抓手。相比较传统的招商模式,近年来以“合肥模式”为代表的招商模式成效显著,合肥市十年间GDP从2013年的0.47万亿(全国排名32位)快速提升至2023年的1.27万亿(全国排19位),合肥也被称为“中国最牛风投机构”和“中国最敢赌的城市”。那么“合肥模式”到底是什么?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对我市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笔者通过前期实地考察调研和学习交流,作一个初浅分析探讨。
一、合肥的先进经验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
合肥市密切关注战略性导向,紧跟国家战略和政策形势,成立全市战新委员会,专门研究谋划产业布局,战新委主任由主要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发改委。合肥全市共16条产业链,每条产业链牵头单位负责研究与产业链相关的国家政策、发展方向,梳理产业链中有什么、缺什么,形成清晰的产业发展思路,以供市领导决策参考。多年来,合肥市始终坚持做好顶层设计,重大项目主要领导亲自参与、亲自研判、亲自决策,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经典投资案例都是经过主要领导亲自研判后,顶着巨大的压力决策落地,通过这些重大决策解放了全市干部的思想,形成了历任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浓厚氛围。
(二)依托禀赋链式招商
合肥曾一度被外界称为“赌城”“风投之城”,实则不然
合肥的每一次重大投资都是建立在当地产业和资源禀赋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决策。例如,在引入京东方液晶显示项目前,合肥已经是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对显示屏的需求巨大,“缺屏少芯”是产业之痛,合肥市政府缓建地铁投资京东方,引进了国内显示领域龙头,并围绕京东方的上下游招引了大量企业落地;蔚来汽车的落地也与合肥原有的汽车产业基础密不可分,本地企业江淮汽车之前就是蔚来汽车的代工方,蔚来汽车项目落地后为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奠定了基础,合肥市陆续引进了比亚迪、吉利、大众等新能源车企和大量上下游配套企业。
(三)创新投资方式
一是发挥国资企业投资主力军作用。合肥最初投资重大项目
时,并没有创投基金,市委市政府决策后,完全依靠市属国有企业直接进行股权投资推动项目落地,且投资数量巨大,合肥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投资京东方,2011年又拿出100多亿投资长鑫存储,2019年又拿出70亿投资蔚来汽车,都获得了丰厚收益。这样大手笔的投资主要依靠合肥建投、合肥产投、兴泰控股三大国资企业来出资。二是发挥引导基金的市场化作用。合肥经过前期国资平台直投的阶段后,转入以基金为主的投资模式。三大国资公司旗下均成立投资板块,管理多支基金,以合肥建投为例:2016年成立专门负责投资业务的建投资本,260亿资本金,设8支基金,目前滚动投资450亿,收益140多亿。2022年,由合肥市政府出资设立200亿元政府引导母基金,打造基金丛林,现已遴选成立53支基金,总金额1560亿元,除政府安排的重大投资项目外,基金投资项目均市场化运作。
(四)全市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
与相对传统意义上的招商引资模式相比,“合肥模式”已经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变引资为投资,从招商到营商”。就是政府化身投资机构,瞄准好项目亲自投资,具体做法是: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孵化头部企业——二级市场退出股份获利——继续投资战略型新兴产业,以一次重大项目投资换一个产业,产业培育起来后,合肥政府从台前到幕后,做好服务工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就是最好的招商手段。多年以来,合肥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以投资促产业、以营商促招商的共识,各级干部人人都是招商员,人人都是服务员,投行思维深入人心,不论领导层如何变化,“合肥模式”不会变,真正能够做到全市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
(五)科学谋划产业
一是瞄准龙头企业。合肥另辟蹊径,瞄准的龙头企业基本是处于困境的“落难王子”,经过科学研判和大胆决策后,投入重金和企业共患难、共成长,最终获得超额收益,培育一个龙头,壮大一个产业。二是布局战新产业。合肥始终紧盯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积极布局量子信息、空天技术、核聚变能、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三是盘活存量企业。汽车产业原本是合肥的优势产业,拥有江淮和奇瑞两家造车企业,但是大而不强,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前景并不乐观,合肥将蔚来、比亚迪、大众等新能源汽车企业与本地车企嫁接后,使本地传统车企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对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解放思想是基础
如果将“合肥模式”简单理解,也可以说是一种“投行模式”,践行“投行模式”就需要“投行思维”,形成“投行思维”的根本是要解放思想。学习“合肥模式”不能只学一招一式,要从根儿上学,要清醒地认识到老思想、老办法是行不通的,仅靠传统要素来招商是很难招到大商的,要学习“科创+产业+资本+人才+服务”的产业培育经验做法,形成以投资促引资、从招商到营商的理念。
(二)领导决策是关键
“大领导招大商、大投资引大产业”是“合肥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300亿元的合肥,承诺提供90亿元资金,并给予土地价格、能源供应、贷款贴息等政策优惠,与京东方共同投资175亿元,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项目。当时连财力雄厚的深圳都举棋不定,合肥为筹措资金被迫停建地铁“豪赌”这个项目,招致众多质疑与非议,时任合肥主要领导科学研判、果断决策,最终敲定项目落地。京东方项目的成功,为合肥后来一次次投资重大项目闯出了一条新路,历任领导敢于担当、敢于决策是关键中的关键。
(四)金融资本是抓手
合肥招引重大项目的主要抓手就是依托金融资本的力量,一是通过国资平台股权投资,二是通过产业基金投资。各地应学习借鉴合肥经验做法,一方面要赋予国资公司直投职能,参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股权投资,发挥国资信誉高、资金实力强、社会带动效应大的优势,推动融资需求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项目落地,实现招引一个龙头、培育一个产业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壮大政府引导母基金体量,遴选设立多支产业基金、细分领域基金,形成基金丛林。
(五)营商环境是核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合肥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前期主要依靠政府资本推动产业发展,主要发力点在产业培育期;现阶段,在打造无数招商“神话”后,合肥市政府从前台逐步转移到幕后,从招商逐渐转向营商,主要发力点在产业服务,筑好营商环境这个“巢”。
(六)人才、创新是支撑
合肥市由产投集团成立合肥市科创集团、合肥市人才发展集团两个全资子公司,专注科创服务和人才服务。各地应按照“全球化视野、多元化布局、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定位,设置人才引进招聘、人才项目投资、人才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研修、人才综合服务、人才信息平台等6项核心业务,探索运用市场化、专业化手段,搭建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