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一、“十五五”规划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
一是要明确方向与目标:“十五五”规划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设定核心方向。从编制规划的角度来看,中期的经济问题,也是编制规划时需要考虑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增长,二是需求,三是供给。
经济增长目标是规划的核心指标,增长目标是预期性指标,这一定性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性指标主要是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来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
编制规划时确定增长目标的方法是,在经济上行期,可确定略低于预测值的目标,目的是防止地方层层加码带来环境和资源问题;在经济下行期,可确定略高于预测值的目标,以增强市场信心,引导预期。所以,预期性指标和预测指标不是一回事。在经济下行期确定略高于预测值的目标,也就是需要“跳一跳”来努力争取实现的目标。所谓“跳一跳”是靠政策、靠改革、靠工作。“跳一跳”不是脱离实际,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与潜在增长率大体适应。“十五五”时期,从2026年到2030年,我国具备保持中速增长或略高于至少不低于“十四五”实际增长的基础条件。
若“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长5%,接下来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便是需求的具体来源。回顾过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当时对需求层面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更多关注的是生产、供给以及投资。对于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最终需求的流向及具体情况,缺乏深入且透彻的研究分析。当然,在过去特定的发展阶段,这些问题或许并未构成严重阻碍。彼时,诸多领域主要面临的是供给不足。如,我国“十五”计划提出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当时住房供应是严重不足的。过去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给不足,而当前的主要矛盾则转变为国内需求不足。2023年,我国净出口额为2.7万亿元,这表明国内总供给超出国内总需求2.7万亿元。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一直是国内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过净出口来弥补供需之间的差距(来源 | 《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3月刊总第136期),,,
二是资源配置与政策协同:规划通过财政、土地、金融等政策工具,统筹全国资源分配,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例如,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城市间分工,促进要素高效流动。涉及到每个城市就应结合地方实际拿出资源配置的计划和方案,在协调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也是定位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
二、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规划落地的核心载体
一是经济转型的实践平台:“十五五”期间,经济结构需向创新驱动、高附加值方向升级。城市作为创新要素(人才、技术、资本)的集聚地,需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科技产业集群(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二是绿色低碳的先行示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城市在能源结构、交通体系、建筑标准等方面加速转型。例如,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建设海绵城市、发展低碳交通网络,为全国减碳目标提供实践路径。
三是民生福祉的微观体现:规划强调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城市需通过优化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推进数字化治理(如“一网通办”)提升居民获得感。
三、二者的关键结合点与重点任务
一是创新驱动与智慧城市: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强化基础研究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广数字孪生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等场景应用,提升城市治理效率。
二是绿色转型与韧性提升:建设“无废城市”、循环经济园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极端气候应对体系(如防洪排涝、应急响应),增强城市气候适应能力。
三是区域协调与空间优化: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支持中小城市特色化发展。通过都市圈协同(如京津冀、长三角)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梯度转移。
四是治理现代化与制度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高端要素。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平衡智慧城市建设与隐私保护。
四、二者平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一是平衡速度与质量:避免为追求短期增长而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或高耗能产业,需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二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通过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机制,支持中西部城市补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
三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针对老龄化、少子化趋势,优化城市规划(如适老化改造、托育服务配套),激活人力资源潜力。
上述简单的分析,总体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规划实现的关键抓手,而规划的顶层设计则为城市破解发展瓶颈(如资源约束、治理碎片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二者协同的核心在于:以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包容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城市竞争力与居民幸福感的“双提升”。未来需重点关注规划目标的地方适配性、政策工具的精准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