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昆山之路”在全国闻名遐迩,但不少人并不知道它的由来。要弄清“昆山之路”的来龙去脉,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早在1984年,昆山依托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自费创办了开发区,短短几年搞得风生水起,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撰写的《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长篇通讯,并在配发的《“昆山之路”三评》文章中,首次提出“昆山之路”这一概念。“昆山之路”实质上就是对昆山经验高度概括的表述,其蕴含的“不等、不靠、不要”“敢闯、敢当、敢为”的精神内核,成为昆山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赢得未来的制胜法宝,也彰显了昆山人身上独有的精神特质。
回望“昆山之路”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从中找到了它与省委研究室之间历史渊源的内在逻辑:在“昆山之路”的每个发展阶段,省委研究室都能持续关注、跟踪调研,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不断丰富“昆山之路”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一系列有分量、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助力昆山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
01昆山之路调研伊始的三重动因
访谈中,老领导老同志讲述了“昆山之路”系列调研之初的历史背景,当时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中央领导关注。1988年,中央领导赴上海考察途经昆山时,国务院特区办的一位领导问当地领导这是昆山开发区吗?当地领导谨慎地说我们开发区现在还没有名分,国家能不能给我们开发区发个文件。这位领导当时没有表态,就讲你们好好干。随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记者来到昆山调研,并于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对昆山开发区有肯定意味的报道。省委研究室敏锐地认识到,中央主流媒体对昆山开发区作了宣传报道,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央对昆山自费开发这一做法的态度,预示着昆山开发区发展的前景广阔、潜力很大,将来可能是我国开发区的一个标杆。2000年前后,昆山的发展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省委、省政府对昆山的发展更加重视,多次要求省委研究室对其发展经验进行全面总结。
二是富有时代价值。昆山自费创办开发区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昆山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走横向经济联合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之路。当时省委研究室认为,昆山自费创办开发区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昆山人“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精神,对推动全省各地发展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名扬天下,昆山以强劲的发展势头位列全国百强县之首,成为江苏率先发展的一个典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样板”,迫切需要再调研、再深化、再提升,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时代内涵。
三是职责使命所系。调查研究是省委研究室的看家本领,也是一项重要职责。只有不断挖掘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过硬典型,善于总结富有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的实践经验,才能体现研究室的价值和使命。“昆山之路”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重大典型,要使其与时俱进、勇立时代潮头,必须持续跟进调研总结,这不仅是研究室的职责所在,也是锻炼队伍、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机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昆山发展的每个重要节点和关键时期,省委研究室都能及时赴昆山调研总结,把脉问诊、寻策问道,为昆山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
02昆山之路系列调研的历史脉络
调查研究是研究室的主责主业。据一些老领导回忆,那时省委研究室搞了很多调查研究,要说对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去得最多、情况最熟,非昆山莫属。多年来,昆山一直是省委研究室的调研联系点,围绕“昆山之路”究竟搞了多少次调研,形成了多少篇调研报告,我们在这次史料编写和访谈中,基本弄清了“昆山之路”系列调研的发展脉络。据梳理和统计,自1991年以来,省委研究室围绕“昆山之路”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达30余篇,其中近20篇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
一是“昆山之路”调研的逻辑起点。1991年8月至9月,时任省委研究室副主任顾介康带队到昆山调研,首次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6年来艰苦创业的实践探索进行调研总结,对昆山不靠国家投资、不靠国家给予优惠政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依托老城建设新区、依靠横向联合自费开发等创新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刊登在《调查与研究》上,得到省委领导的批示。这不仅提振了昆山人创办开发区的信心,而且让省委研究室持续调研总结“昆山之路”有了底气。同年12月,顾介康主任又带队对昆山开发区、14家“国批”开发区中的南通开发区和连云港开发区开展比较调研,从中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昆山开发区为自费开发,但与一些“国批”开发区相比,投资少、效益好、发展快,其成功经验值得全省开发区学习借鉴。在调研报告中,还对全省开发区特别是昆山开发区加快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是“昆山之路”调研的深化拓展。1999年,省委研究室对昆山技术创新工程进行深入调研,对昆山通过引进和利用外资、深化配套协作、实行产学研联合等多种形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装备,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全面总结,形成的调研报告《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构筑跨世纪发展新优势——关于昆山市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调查》,在《调查与研究》上刊发后,得到了全省上下的一致好评。2002年,围绕昆山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对昆山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不断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力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率先之利;突出载体建设,加快功能开发,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的集聚效应;顺时适势,调整招商引资方略,推动外向型经济不断跨上新台阶;营造招商氛围,提升城市品位,全面优化外向型经济投资环境等五个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形成的调研报告《与时俱进的“昆山之路”——昆山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经验的调查》,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三是“昆山之路”的系统总结。新世纪初,省委研究室根据省委主要领导要求,对昆山开展了全方位、大密度、深层次调研,为省委、省政府树立昆山典型提供了决策参考。2003年,省委研究室与省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就昆山加速“两个率先”进程的典型经验进行调研总结,形成的《高扬起率先发展的旗帜——昆山市加速“两个率先”进程的调查》在当年召开的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上作为参阅件印发全体与会人员。2005年,省委研究室对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情况作了全面调研,形成的《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列——昆山经验的调查与总结》,作为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学习昆山经验推进两个率先”活动的通知》的附件印发全省。2008年,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根据省委常委会要求,由省委研究室和省相关部门组成的省委、省政府专题调研组,对昆山等先进典型进行全面系统总结。此后,省委研究室还对昆山城乡统筹、以文化引领推动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总结,所形成的系列调研报告对昆山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省委研究室对“昆山之路”的宣传推广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承担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学习昆山经验相关会议的文稿服务、会议保障等方面。2006年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学习昆山经验报告会,省委将这次大会的相关工作全盘交给省委研究室承办,包括领导讲话、典型总结、会议方案、会址选择以及会议材料等一揽子事情,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会后,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苏南、苏中、苏北片区学习昆山经验交流会,省委研究室均承担了起草省委主要领导讲话等服务工作。期间,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兄弟省市密集到昆山学习考察,省委研究室也参与了相关考察调研。
03昆山之路系列调研的特色亮点
纵观省委研究室对“昆山之路”的系列调研,可以清晰地看到,每篇调研报告都各具特色,主题鲜明、观点精炼,可以说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
一是调查研究有深度。实地访谈中,老领导老同志动情地讲,“昆山之路”的总结宣传倾注了省委研究室的大量心血,体现了深入扎实的作风,贡献了很多的智慧。每次下来调研都做足了功课,事先和昆山有关部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沟通,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方案。调研组每次调研驻点时间都比较长,深入乡村街道和园区企业,与干部群众广泛交流,摸清情况、掌握实情,为总结调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调研组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深入调研,给昆山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给当地领导干部烙印最深的是,省委研究室的调研组大多情况下都是主要领导带队,选派精兵强将,经常与地方领导进行深入探讨、交换意见,为昆山的发展献计献策。昆山市的领导经常邀请省委研究室的同志到昆山调研,他们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挤出时间和调研组同志座谈交流,感到每次交流碰撞收获匪浅,能够打开工作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主题确立有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确立一个好的主题就等于调研成功了一半。昆山的同志感到,省委研究室在每次调研的选题上特别认真、下足了功夫,现在回忆起这些系列调研报告,每篇调研主题非常鲜明,体现了中央精神、江苏特征、昆山实践。比如,1991年“昆山之路”系列调研的开篇之作,对昆山自费创办开发区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为全省开发区发展提供了学习借鉴。2002年对昆山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调研,契合时代发展需要,为昆山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增强了信心,注入了动力。2003年围绕中央赋予江苏“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总结昆山经验,推动全省各地积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2005年和2007年,分别调研总结的《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列——昆山经验的调查与总结》《科学发展是全面达小康的正道——昆山经验再调查》,都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进行总结,揭示“昆山之路”是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这些总结调研,是“昆山之路”系列调研成果的一个缩影。
三是观点提炼有力度。重温“昆山之路”系列调研报告,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很多调研报告的观点提炼非常精准、视角非常独到,至今仍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体现了省委研究室前辈调查研究的深厚功力。比如,《与时俱进的昆山之路——昆山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经验的调查》中的观点非常有力道,“立足实际、抢抓机遇”“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载体建设、功能开发”等观点,访谈中一些老领导老同志还记忆犹新、娓娓道来。再比如,《在“两个率先”中实践环保优先——昆山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调查》中,“牢固确立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科学发展理念”“注重突出环保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划布局”“积极推进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学制定资源集约的环境准入条件”等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04昆山之路系列调研的实践启示
访谈中,一些老领导老同志认为,省委研究室在调查研究方面有着优良传统,过去发现和总结了不少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典型。这次省委研究室回顾“昆山之路”系列调研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重温经典调研成果,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在访谈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到,研究室前辈的调研经验给我们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启示:
发现典型要有远见——这是“昆山之路”系列调研成功的重要前提。典型的成长同新生事物一样,都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在成长初期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要想在典型经验总结方面有所建树,必须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系统研判形势,抓住内在本质,把握发展趋势,进而找到其未来发展趋向和潜在价值。比如,“昆山之路”系列调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开始昆山自费开办开发区人们并不看好,甚至还有一些非议和一定的政策风险,省委研究室并没有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始终认为昆山在一无国家政策支持、二无财政资金扶持的情况下,举全县之力办起了开发区实属不易,昆山经验可能是将来开发区的一种发展方向,这种敢闯敢干的精神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所需要的。这就告诉我们,开展典型经验总结调研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时代脉搏,善于见微知著,敏于小中见大,这样就能发掘富有生命力的重大典型。
跟踪调研要有定力——这是“昆山之路”系列调研成功的关键所在。目前,无论是领导指派典型总结调研,还是自主开展典型总结调研,总体来讲都是很重视的,尤其在前期调研上下的功夫比较大,但往往不善于长期关注和跟踪调研,完成一篇调研报告后就感到完成任务了。其实,后续跟踪调研总结也非常重要,只要不间断地跟踪关注和深度挖掘,就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许就能总结出时代需要的典型来。从“昆山之路”系列调研来看,在调研展开之初就能够保持定力,无论形势怎么发展变化,工作任务多么繁重,都坚持不懈地深入调研总结,20多年来不断丰富和拓展了“昆山之路”的精神内涵。这就告诉我们,开展典型总结调研,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实际需要,对有发展前景且有深度挖掘价值的探索实践,只要持续跟踪总结调研,以抓铁留痕的韧劲,深耕细作,久久为功,就能在典型总结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总结提升要有真功——这是“昆山之路”系列调研成功的根本原因。实事求是地讲,现在各级对开展典型经验总结调研频次很高,调研成果也不少,但是真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很多,调查研究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调查研究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下的功夫还不到家。“昆山之路”的系列调研报告,总体来说质量都比较高,无论是主题的立意还是观点的提炼,以及谋篇布局、表达方式,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总结经验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精准到位,提出对策务实管用,得到全省上下的认可,充分发挥了调查研究的资政作用。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总结好典型经验,不仅要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还要善于思考、深入研究、总结提升,不断夯实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这样才能练就发现典型的慧眼、挖掘总结典型的真功,在典型调研实践中就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北京慧产科技集团,是一家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商,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从选址落地、科技创新到发展壮大的一系列赋能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为政府和园区提供从产业招商、产业创新加速和产业升级赋能的全维度产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智慧+”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致力于将公司打造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发展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