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一、苏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赛道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新能源各赛道领域,例如光伏、风电、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及储能、智慧能源,苏州均有布局发力。尤其以光伏产业最为典型,基本涵盖了上游的晶硅原材料(如硅片、银浆)、中游的组件辅材及装备(如接线盒、背板、胶膜、跟踪支架、逆变器核心部件)、下游的建设运维和技术服务,去年产值达882.4亿元,同比增长35.3%。无论是产业链整体延伸度,还是细分领域影响力,苏州光伏产业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均具有优势地位。在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风电产业等领域,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壮大、横向拓展能力不断提升。智能电网核心领域功能半导体上下游均有龙头企业分布;动力电池覆盖了上游正负极材料、中游电芯及控制系统、下游储能电站开发和电池回收;氢能产业拥有氢能制取、储运、加注、应用等领先技术;风电产业的上游叶片、发电机、铸件,以及中游风塔、电线电缆等核心零部件领域也均有布局。正因为赛道多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带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2978亿元,增长28.4%,高于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4.3个百分点。
2.龙头多,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市集聚新能源企业546家,其中规上企业382家,拥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3家,高新技术企业259家、重点企业35家、瞪羚企业29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苏州位列全国第三,比上年上升4位。此外,阿特斯、迈为股份、协鑫科技、固德威、天华新能、天顺风能6家企业还上榜《2023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从细分竞争优势看,光伏领域,协鑫在颗粒生产硅生产及钙钛矿电池方面、阿特斯在光伏组件方面、晶银新材在银浆方面、中信博在跟踪支架、迈为科技在光伏电池丝网印刷设备方面均具有领先优势。风电领域,天顺风能是国内风电塔筒制造龙头,其主营产品风力发电塔架处于全球领航地位;智能电网领域,阿特斯阳光电力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站开发商之一;动力电池及储能领域,有固德威(全球三大储能逆变器供应商)、天华超净(氢氧化锂头部厂商,出货量前十)、星恒电源(轻型电动车锂电龙头)、蔚蓝锂芯(电动工具锂电龙头);制氢环节,拥有华昌化工、东华能源等龙头企业;氢气储运环节,拥有国富氢能(储、运、加装备市占率均列全国第一)、中集圣达因(国内最大的低温液氢储罐和运输装备生产商)等企业。强势龙头企业的主导,有力增强了产业链韧性,并拉动形成了规模性集聚效应。
3.项目多、产业招商稳步推进。今年3月,苏州九大市级新能源产业园正式授牌,拉开了深挖区域资源禀赋、精准招商的大幕,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项目纷纷落地。例如,协鑫、固德威、阿特斯等头部企业启动了由专营光伏转为“光储充换”系统集成的项目,盛虹储能电池超级工厂、赣锋锂电华东基地动力电池项目、帝航集团新能源动力电池防护产品等项目也先后落户。
二、当前苏州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上市公司密集加码新能源,行业内卷导致产能过剩。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行业整体景气度攀升,光伏、动力电池等板块投资热度持续高涨。公开数据显示,从今年7月至今,先后有阿特斯、固特威等多家苏州上市公司披露公告加码新能源业务,涉及光伏设备、新能源电池、储能、锂电材料等细分赛道,涉及投资额超过250亿元。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不仅苏州企业在扩产,可以说几乎国内所有头部企业也是如此。一位业内人士在调研中表示:“现在是龙头无法控制市场,不断有企业动辄几十亿上百亿投入,因为头部需要抢份额,通过加大投资提升技术、做大放量获取规模效应”。这有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则会产品积压严重、资金链断裂而进入破产边缘。根据苏州市统计局数据,2022年,苏州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74.64万千瓦,硅片产量17.26GW、电池产量2.7GW、组件产量7.7GW。按此推算,目前苏州光伏产业各环节供需比例大致为:“装机量:组件出货量:电池片出货量:硅片出货量≈0.7464:7.7:2.7:17.26”,各环节均出现供大于求。
2.缺少产业安全稳定发展所需的配储市场化机制。苏州是国内重要的工业大市,是典型的“用能大市”,但传统能源基本上靠外部供给、自给水平较低,从而新能源装机急剧增长,但大量新能源发电设备接入会对电网安全造成一定冲击。至今为止,储能被视为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和消纳的重要手段。去年5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光伏发电开发利用的工作意见(试行)》明确,“鼓励装机容量2兆瓦以上的光伏项目,按照不低于装机容量8%的比例配建储能系统。”但调研发现,目前新能源配储缺少成本疏导的市场化机制,企业投资储能存在诸多顾虑。具体表现在两点:①配储对投资方没有经济性。有企业反映,“光伏产业通过多年技术迭代、产能建设,总算把发电成本降下来了,结果突然自己背上多了个人,经济性优势突然又不存在了”。②企业缺乏配储的源动力。调研中有企业坦诚,与国外工业电价对比,国内工业电价太低,压根就没有配储的必要和动力,需要在成本疏导机制和商业模式上有所突破。
3.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缺乏协同。新能源产业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投入资金巨大、研发风险极高、时间周期漫长。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相城等地也先后建立新能源产业母基金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市级层面也设立了规模5亿元的中方财团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从目前来看,这些基金在撬动地方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不协同难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在“投给谁”上,前期缺乏生态圈投资理念,大多投资一些头部企业,比较容易忽视大量的、更具技术创新型的细分类、新创类中小企业。②在“怎么投”上,目前与新能源有关的绿色金融主要以债券性驱动的绿色贷款为主,但对企业新能源投入转化为收入的权益类投资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在资本市场对接、绿色低碳估值定价方面有所突破。
4.智慧能源建设亟需统一规划和支持。智慧能源系统涵盖光伏、风电、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的生产、转换、输送、消费等全过程,是新能源体系的智慧大脑。通过智慧能源系统数据分析、监控及智能控制,可以对新能源体系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但调研发现,目前苏州智慧能源建设存在两个痛点:①重建设、轻运营。智慧能源建设参与者众多,既有苏高新能源大数据平台、苏州工业园区能源大数据中心等区级数据中控平台,也有智慧能源服务管理中心、能源算力中心等企业平台。一方面,由于参建单位不同,各平台之间难以互通;另一方面,各大能源平台能源监测对象限于年耗标煤3000吨以上重点用能单位或本单位服务对象,用能数据有待进一步贯通和下沉。②高投入、低产出。受限于算力和算法短板,能源智能化数据很多时候也仅是可视化呈现,亟需设定更多应用场景,提升用户体验感。
三、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1.系统规划,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针对苏州新能源产业内卷严重的问题,本文建议:①加强部门工作协同和指导,提示和引导企业着眼大局和长远利益,促进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定期梳理全市及园内区域新能源代表企业的产能、产型及最新投资动向,形成明确的政策指引文件,引导上下游企业明确量价、稳定预期,不搞盲目扩产。②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上下游企业融合发展。鼓励硅料与硅片企业、硅片与组件企业、组件与发电企业深度合作,支持企业通过相互持股、战略投资等方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③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化解产能过剩。在建筑领域,推广光伏瓦、光伏幕墙等技术应用,探索“光储直柔”项目示范;在产业园区、工厂、社区建设方面,拓展储能应用场景,引导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在交通领域,持续提升充电见桩率、新能源见车率。④抢抓窗口机遇期,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已有新能源生产基地项目建设进度,推动项目尽快启动、形成产能。摸排全市二、三级生产企业名单,引导和推动上述企业纳入本土龙头企业的供应商体系,避免因产能过剩遭受重大冲击。
2.积极探索合理化成本疏导机制和可行性商业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光伏配储在不同场景下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提高储能利用率、实现成本上的经济性。本文建议:①探讨配储成本的分摊机制,即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均承担一定比例的储能成本,不仅仅是强加在某一个市场主体身上。②探讨共享储能等商业模式的安全性、可行性,通过租赁形式让新能源投资方配备储能,从而节约成本,还可以让运维有保障。③推动全市光伏配储作为减排场景纳入碳普惠交易体系。建议全市推广园区碳普惠交易体系,方便新能源投资方除了卖电,还能通过资源减排交易卖碳,实现电收益、碳收益叠加的好处。
3.提升新能源产业基金投资效能。高效的产业基金投资能为新能源企业注入勃勃生机,但相比传统产业领域的投资,新能源产业基金投资更具专业性、复杂性。本文建议:①制定苏州新能源各主要细分领域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路径、关键节点及资金需求。积极支持头部企业的同时,适当投资一些细分领域、新创类中小企业,如光伏领域的硅料研发和钙钛矿光伏电池、氢能领域的高压储氢材料和加氢站关键设备。②从只投单个企业转向投资新能源产业生态圈,如针对光伏产业高端技术路线突破,核心企业可以组织上下游企业共同申请产业基金投资。
4.推动“智慧能源”数据贯通下沉,开发更多能源数字化应用场景。针对当前智慧能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建设、轻运营”“高投入、低产出”问题,本文建议:①由政府主导建设市级统一的能源数据中心。打通各新能源品类全链条信息,实现对能源网络的全景感知和智能控制闭环。②聚焦用户需求、打造特色创新场景应用。围绕零碳工厂、智慧储能、重卡轻客、循环再生需求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深度应用,促使智慧能源由单方面应用向综合应用扩展,由“粗放型呈现”向“精细化应用”转变,进一步提升终端用户采用新能源“节能减排”的获利体验感。
北京慧产科技集团,是一家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商,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从选址落地、科技创新到发展壮大的一系列赋能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为政府和园区提供从产业招商、产业创新加速和产业升级赋能的全维度产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智慧+”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致力于将公司打造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发展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