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服务好企业和人才也是招商引资!

发布时间:2023-12-14 10:21 标签: 人才强省 民营企业 科技创新 福建

01周祖翼:服务好企业和人才也是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技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集中力量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要注重在融合上下功夫,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一头连着科研机构和高校、一头连着地方和企业的优势,强化产学研用紧密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发力,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注重在服务上下功夫,各级党委政府要有“服务好企业和人才也是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意识,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注重在增量上下功夫,立足自身优势培育本土人才,以用为本引进高端人才,多方联合、多元聚才,广聚英才而用之,让更多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周祖翼希望青年科研人才要扎根福建,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带领下,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勇挑大梁、潜心研究、多出成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敢为人先、爱拼会赢,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02周祖翼:大力推进海洋经济!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围绕发展海洋经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福建自古有耕海牧渔的悠久传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持续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发展海洋经济基础扎实、势头向好、潜力巨大。福建将着力激发海洋科技创新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涉海科技成果转化,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海洋产业重大项目;持续拓展海洋开放合作空间,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深化各领域对接交流,推动更多海洋优质项目落地福建、海洋优质企业投资福建、海洋优质要素集聚福建,共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03周祖翼:推进民营企业创新转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推进民营企业创新转型的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问题。要聚焦“不敢转”问题,引导民营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坚定发展信心,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大力弘扬福建人“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转型的战略定力、练好创新转型的内功,不断战胜新挑战、实现新发展。


要聚焦“不会转”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往新发展理念上转、往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上转、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上转,胸怀做“百年老店”梦想,坚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搭上“数字化快车”,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新路径,更好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要聚焦“不能转”问题,着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重信守诺的诚信环境、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帮助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建强人才队伍,让民营经济尽享“阳光雨露”,更加本固枝荣。


04周祖翼:传承弘扬“晋江经验”让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六年七下晋江,总结提炼了“晋江经验”。泉州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要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更高标准、更强自觉,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爱戴之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把理论武装成果不断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


要始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带头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深入挖掘“晋江经验”新时代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引导民营企业坚定信心谋发展、心无旁骛专注实业,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自己的研发机构,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以用为本、按需引才,壮大民营企业家人才队伍;坚持开放发展,发挥海洋、港口和侨商众多等优势,面向全国、面向海外,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节约集约,加快绿色转型升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不断优化服务,全面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推出安商稳企举措,主动同民营企业家打交道、交朋友,既做君子之交,又做铮铮益友,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积极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05周祖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创新提供强劲的驱动力;实现中国梦,在科技领域体现出充分的国际竞争力,更离不开创新要素支撑。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也是创造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在我心目中,一所好的大学,必须要有担当,通过大学环境的不断优化,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不久前,一位多年从事创业投资的校友回母校访问,谈到了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情况,也谈到了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成功探索。交谈中,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站在国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的大背景来考察,我国高校在为师生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方面任重而道远。


营造良好的大学创新环境,需要建立公正、民主的创新制度环境。制度建设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即大学章程建设、制定科学有效的学术创新评价体系和建立健全学术行为准则规范等三个层次。


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曾提出疑问:“我们用来促进科技发展的举措,有的是不是有误导性?比如在科技成果的评比和奖励中拿文章数目、影响因子作标准,将不可定量的标准定量化,这会不会鼓励‘短平快’,回避大目标、大问题?”这一疑问是对政策导向的一种警醒。学术创新应该重“质”不重“量”,一篇真正原创性高水平论文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多篇没多少创见的平庸之作的总和。普林斯顿大学因宽容而造就了纳什这样的大师。同济大学的马在田院士同样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他生前并不追求成果数量,而长期追踪学科前沿、潜心研究,创立了在地震波偏移成像领域堪称经典的“马氏方法”,赢得了国际学界的高度赞誉和广泛引用。


营造良好的大学创新环境,需要培育积极、宽容、宁静致远的创新文化环境。也就是要着力形成积极开拓的创新文化导向,鼓励师生突破思维惯性,挑战传统观念,大胆开拓新领域,提出新理论;着力形成宽松容错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师生敢于提出新的甚至是离奇的想法并勇于探索,同时宽容地对待探索可能导致的失败,树立失败本身也是创新探索成果之一的理念;着力形成宁静致远的创新文化气候,鼓励引导师生潜心从事基础研究。


营造良好的大学创新环境,需要构建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高校的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应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必须坚持科研活动在大学学术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在学术创新实践中不断提升大学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


形成创新团队人才更新和团队运作机制尤其重要。高校的创新团队应该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引进优秀年轻人才,鼓励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形成人才不断更新的良性循环。形成团队运作机制,把引进人才和本土培养人才很好地融合,进而提高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


探索和创新学生培养模式不可或缺。学生的培养忌循规蹈矩,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开展自主招生面试,选拔有潜力、能适应本校风格的优秀学生;应因材施教,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教授平行授课,体现教授的教学风格和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应通过提供实验条件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探索的机会。


营造良好的大学创新环境,需要提供公共、开放的创新空间环境。学术创新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间的碰撞和协同,高校需要构建和提供公共、开放的创新空间环境,有意识地利用空间配置来服务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学科的交叉和整合。


要把科普和通识教育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校内各类图书馆、专业博物馆、陈列室等的储存和传播知识的作用,有条件的专业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使全校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和创新土壤。


要为不同学科的师生提供直接、自由的协同创新空间平台,方便开展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同济大学中芬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实践平台,其开设的跨学科国际创新移动课堂,使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团队,从奔赴国外的列车车厢开始,在少有拘束的时空里,共同完成企业提出的创新项目。而在平时,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中芬中心自由形成跨学科的组合,共同参与创新设计创新研究,产生了一批既具专业水准而又极富创意的创新成果。



640.png


北京慧产科技集团,是一家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商,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从选址落地、科技创新到发展壮大的一系列赋能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为政府和园区提供从产业招商、产业创新加速和产业升级赋能的全维度产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智慧+”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致力于将公司打造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发展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