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01周海兵:聚力打造“三个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勉励我省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这是砥砺前行的宏伟蓝图,更是举旗定向的行动纲领,体现了湖南服务“国之大者”与发挥自身优势的统一。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稳进高新”工作方针,奋力在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
一、强化政治担当,高站位谋划顶层设计,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机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具体化、责任化、清单化,精心绘就“三个高地”建设蓝图,自觉把“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分层分类加强统筹谋划,构建形成“1+3+N”的“三个高地”建设总体框架。“1”个方案:出台《关于打造“三个高地”促进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统筹部署“三个高地”建设,明确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3”个行动计划:推动制定“三个高地”各自领域三年行动计划,将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确保任务落地落实落细。“N”个专项规划:协调编制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工业、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汽车等行业规划,加强统筹指导,促进协调发展。二是加强政策支撑。推动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制定出台金融服务“三高四新”战略若干政策措施,助力“三个高地”精准引入金融“活水”。上半年,全省直接融资、上市公司再融资分别达到2646亿元、335亿元,分别增长28.8%和47%。制定创建“五好”园区指导意见和若干政策等系列配套文件,构建完善的园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上半年,全省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630亿元,增长16.9%,税收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0.5%和18%。围绕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建设、先进制造业供应链配套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延链强链等领域,推动出台一批政策“干货”,全力打造政策“洼地”。三是加强法治保障。统筹制定《湖南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在全国率先开展先进制造业立法。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优化营商环境规定等法规有望年内出台,为打造“三个高地”构筑良好法治环境。
二、致力自主可控,高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坚持锻长板、扬优势与补短板、破卡点相结合,精准发力“八大工程”,进一步擦亮我省先进制造业“名片”。一是聚焦产业集群。推动实施每个产业集群一个规划、一个专班、一个专属政策包等“八个一”推进机制,升级打造“3+3+2”产业集群,形成足够体量的市场竞争力、世界领先的技术创新力、世界知名的品牌影响力、世界一流的生态竞争力和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力。长沙工程机械、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双双胜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内首条碳化硅全产业链生产线投产,高强超细金属纤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字产业加速发展,超30家知名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在长沙设立全国或区域性总部,移动互联网企业营业收入上半年同比增长31.1%。二是聚焦产业品牌。加快产品高端化、要素国际化、市场全球化,大力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培育产品品牌、打造企业品牌、建设区域品牌,梯度形成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三一重工跻身《福布斯》2021年全球500强,中联、中车株机、中车株所等一批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全省中小企业突破115万户,232家企业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8家企业、14个产品分别评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三是聚焦产业项目。坚持以产业为根基、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抓手,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产业项目建设活动,省领导高位推进,靠前指挥,持续举办高规格的产业项目推进现场观摩会、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等重大活动,营造项目建设浓厚氛围。上半年,359个“三高四新”战略产业项目完成投资74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5%,三一智联重卡、华菱涟钢薄板、三安半导体等“十大产业项目”部分提前实现投产,带动全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8.4%。
三、坚持自立自强,高标准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抢占高质量发展新高点。从经济社会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持“建链”与“延链”结合、“补链”与“强链”结合,大力实施“七大计划”,科技创新保持强劲势头。一是瞄准产业制高点。组织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着力增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功率芯片设备加快国产化替代、产品合格率达97%,麒麟信安计算机操作系统打破国外垄断。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86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增至10家,居中部第二。二是瞄准技术制高点。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达到3亿元,较2015年增长10倍。率先开展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揭榜挂帅”,打通原始技术创新“最先一公里”,在国家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建设中贡献湖南力量。上半年,全省登记技术合同5804项,成交额427亿元,分别增长140.9%和132.1%。三是瞄准人才制高点。优化升级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聚集行动,开展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人才计划项目经费“包干制”等改革试点,进一步强化高端人才引进支持力度。全省人才总量超过730万,在湘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各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达2500多人。四是瞄准平台制高点。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加快“三区两山两中心”创新平台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长沙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岳麓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加速布局。新增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四、聚焦内生潜能,高效率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坚定不移推进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攻坚、开放再提升、环境再优化,发展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四大改革行动”,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的“湖南样本”。强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30大标志性工程,一体化迈向更高水平。纵深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印发实施意见,积极争取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全域低空管理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建成12个通用机场,开通5条低空旅游航线,成功举办首届湖南(国际)通用航空产业博览会。长沙数字人民币改革试点走在前列,截至上半年累计开通个人和对公钱包271万个,交易金额逾23亿元。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省建筑设计院率先实现省属国企集团层面混改破冰,国家发改委在我省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调整、取消、下放省级行政权力553项,企业开办平均时间压缩至1.5天以内,政务公开稳居全国第一梯队,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二是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五大开放行动”,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打出加强外贸综合服务、发展外贸新业态、完善境外服务网络、推进产业链招商等一系列措施“组合拳”,促进外资外贸持续稳定增长。积极筹备2021年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上半年,全省实现进出口2603亿元,增长28%,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9.5%,签约引进“三类500强”投资项目140个。制定出台自贸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加快推进改革试点,建设成效初步显现。上半年,121项改革试点任务已落地76项,累计新设立企业4832家,进出口总额达1379.58亿元。持续完善落实对非经贸合作机制,精心筹办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推进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等项目建设。上半年,对非贸易额达172亿元,同比增长36%,总量居全国第八、中部第一,对非经贸合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02周海兵: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深入推进
我们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振兴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要将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全系统的“一号工程”,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产业项目建设。
在方向内容上,按照聚焦“三高四新”、突出质量效益、依托主导产业、尽快投产见效的总原则,筛选提出了计划推进的项目近400个,总投资近5000亿元。
其中,围绕做强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水平,拟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围绕核心技术创新、重大平台建设和重大成果转化,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围绕智能制造和“四基”突破,拟实施一批产品创新强基项目;围绕扩大与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的精细对接,计划引进“三类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项目100个以上。
在推进机制上,坚持领导挂帅,继续推行省领导联系重大产业项目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价值链有机衔接、相互促进。细化落实推进责任,全方位开展精准服务。
在激励举措上,将“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产业项目建设”纳入省政府督查激励奖励范围,调动市州、县市区、园区和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下一步,我们将明确专门人员和机构,配备精干力量,抓好工作推进。
抓协调调度。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主动做好与地方政府、企业和项目单位的衔接沟通。完善督查考核机制,把计划项目列入重点督查督办事项,按照建设时序和工作节点,逐个进行督查。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开展优化产业项目建设环境专项行动。
抓项目推进。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对续建、在建项目,明确专人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尽快投产达产;对逾期未开工项目,梳理问题症结,列出责任清单;对已签约项目,督促加大对接力度,推动尽快履约落地。
抓要素协调。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有序扩大直供电范围;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举办银企对接会,向金融机构集中推介重点项目;对来湘落户的重大产业项目,实行“订单式”厂房供给和“保姆式”代办服务。
抓开发储备。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立省市县“十四五”产业项目储备库,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
03周海兵:高新区要打造成产业发展引领区
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各方面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对全市城市形象提升发挥了很大作用,成绩值得肯定。
高新区“发展要求要高”。尤其要在“高”字上做文章,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产出。目前看来新区已找到合适定位,希望高新区大胆突破,创新思路,补齐全市产业短板,也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共同把高新区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区。
高新区“发展定位要准”。高新区现已进入调整和转向阶段,必须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要发展满足高新区自身发展需要的产业,如现代服务业等,更要发展立足衡阳、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有特色、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产业。发展产业不容易,高新区必须加大引导力度,在有限资源上逐个推进,切忌急功切利。既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定位,进行顶层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产业集聚项目,让目前新区的良好来势得到进一步释放;又要着眼当前,大力帮扶现有企业,以企业发展促进就业。
“发展标准要精”。高新区要先行先试、改革探索,在全市打造城市管理样板并创新抓好基层治理。要加强城市管理,按照精细管理要求,做好道路维修、卫生保洁、秩序整治、农贸市场建设、市民素质教育、社区提质改造等工作,实现环境精致、管理有序的目标;要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为市民营造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发展模式要新”。要仔细研究经济运作模式,算好经济收益账;要加强自身管理,建立健康运行的体制机制,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既定目标实现。
04周海兵:推动工业园区建设上新台阶
各级各部门要把握这个机遇,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以商招商,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全市工业园区建设作出样板。
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就不能加速城镇化进程,就不能增加群众的收入。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建设好工业园区将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坚定发展工业和园区的决心不动摇,通过工业和园区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
要理顺管理体制,明晰发展思路,优化服务环境,创新融资模式,推动工业园区建设上新台阶。园区行政区划要调整到位,将园区内行政管理全部划归管委会,社会事务移交政府;行政审批要调整到位,能下放的权力全部下放给园区,改革园区薪酬体系,将园区管理者报酬与新增企业数量及企业盈利挂钩;要实行“放水养鱼”政策,支持园区建设。园区要先规划、先征地拆迁、先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良好的环境吸引客商投资,确保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园区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和建设环境,建立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帮助代办相关手续,让投资者办事不出园区,依法依规建设项目;要增强园区行政权力,加强周边群众教育,从严打击破坏园区建设环境行为。要采取PPP、基金、债券等多种手段,增强园区融资能力和发展后劲。
05周海兵:加快推进全省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清理专项行动
要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全省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清理专项行动,划定园区实际建成区范围,摸清园区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低效用地和违法用地的现状,做深做好园区土地盘活文章,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要优化划定原则,按照实事求是、应划尽划的原则划定园区实际建成区边界范围,处理好园区国划区、省划区、实际管辖区三者的关系。
要强化边界约束效力,将园区边界纳入城镇开发边界,通过城镇开发边界管控园区边界和范围,在划城镇开发边界时考虑好园区未来的发展空间。
要摸清底数,将园区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和违法用地落到具体地块,形成整改任务清单下发,督促园区制定报送整改方案,并根据整改方案推进整改落实,将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园区年度综合评价。
要明确园区安全、环保、效益管理要求,将园区土地利用情况、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情况、亩均税收情况作为园区调区扩区的硬指标。
要强化成果应用,根据核定的园区实际建成区范围,同步开展企业用地边界核查,把结果纳入全省产业园区数字地图系统,实现“两边界四联通”,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及时沟通,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园区土地利用清理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北京慧产科技集团,是一家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商,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从选址落地、科技创新到发展壮大的一系列赋能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为政府和园区提供从产业招商、产业创新加速和产业升级赋能的全维度产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智慧+”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致力于将公司打造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发展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