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正如肥西小井庄农村大包干改革一样,制度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合肥产业扶持政策的持续创新。
2014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对产业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进行整合,形成了“1+3+5”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基金、财政金融产品、“借转补”等政策工具,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市场主体科技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一改过去政策着力不突出、奖补方式单一、投入滞后等弊端,政策很好地发挥了指挥棒作用,由过去的一般化的“锦上添花”,更多转向为产业发展及时“雪中送炭”。
从2018年起,在“1+3+5”政策的基础上,合肥逐步对科技创新政策进行“升级改造”,针对我市科技、产业等方面现有政策之间的更好统筹和落地见效,逐年修订完善,制定出台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2022年,《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颁布执行,从法治层面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市里成立高规格的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充分发挥统筹调度职能,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科技工作机制,构建全市“一盘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科技”工作格局。随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方案》《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合肥市逐步构建起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全链条转化创新机制。
闭环推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合肥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全市上下关注的热点。
2019年4月24日,安徽创新馆走入公众视野。这是全国首家以“创新”为主题的综合性场馆。首任馆长陈林这样介绍安徽创新馆的特点———紧盯“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通过成果展示、转化交易、孵化服务等多项服务,大力促进我市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2019—2022年,合肥市连续四年承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相关重大活动,特别是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近4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创业代表,携160多个优质双创项目在合肥主会场进行集中主题展示,展览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全面系统展示全国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和取得的最新成果。
合肥市科技局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想方设法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全市“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努力打造全流程、全链条、全要素、闭环的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合肥模式”上行稳致远:
——在“成果发现”环节,从国有平台公司、安徽创新馆、县区以及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等载体抽调人员,率先组建4个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对接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当好校地“联络员”、成果收集“侦察兵”、成果转化“经纪人”、专家团队“服务员”。
——在“成果评价”环节,在全国率先制定可转化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办法,建立概念验证中心,科学评价科技成果价值。打造线下路演+线上直播结合的“‘科里科气’科创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品牌。
——在“成果转化”环节,建立健全种子、天使、双创等各类基金体系,打造高质量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转化平台,促进成果有效转化。
——在“成果应用”环节,建立全国首个“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构建全域场景创新之城,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市场,把合肥整座城市打造成一个创新场。随着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双需”对接,推动优化政府采购流程、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率先应用、优秀场景评选支持等一项项举措落地,加快了“三新”“三首”产品的推广应用。
——在“成果产业化”环节,已建设各类产业园区363个,为成果转化落地企业提供充足发展空间,汇聚了科技型企业3.4万家。同时,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打造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下简称‘国科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上市企业”的梯次培育链条。
建设合肥“科创大脑”,建成科技成果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实现全市科创资源汇聚、对接、成果转化等全流程的科创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始终是合肥“科技人”的使命所在。
强化政策资金与股权资金、债权资金联动,构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的“扶帮推”政策体系。初创型“扶一把”,首创设立直投型、高容忍度(50%)的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自主,重点扶持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初创企业,2022年已支持成果转化项目23个;国科小“帮一把”,通过“免申即享”等方式,帮助点多面广的国科小缓解研发资金短缺困难,出台研发费用补助政策,2022年已兑现资金3.53亿元;重大成果创新“推一把”,运用“揭榜挂帅”新机制,支持企业开展“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2022年已累计发布榜单任务444项,企业发榜金额约11亿元。合肥知常光电、晶合集成、枡水新能源等企业,在发展的最关键时刻,合肥“雪中送炭”的“扶帮推”政策助力这些科创企业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丰收始于耕耘。
目前,合肥市战略科技力量正在加速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梁八柱”加快构建,量子国家实验室首批首挂,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墨子传信、热核聚变、火星测磁、九章计算等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接踵问世,3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成为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
灵活的创新机制和优越的创新环境吸引了各类创新资源加速汇聚。截至目前,在肥服务两院院士达138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2.6万人;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肥设立新型研发机构35家;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16家、过会待发企业1家,居省会城市第3位。这些,为合肥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提供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