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0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稳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理解贯彻,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总体要求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也是实现重要举措。习总书记要求深圳,做“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其中,第一,明确了深圳的地位和就发挥的作用;
第二,定义了粤港澳的关系;
第三,概括了大湾区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规则机制衔接及更便利的交通联系。要做到人员、货物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就是要降低体制机制和交通条件障碍,降低贸易成本。
习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要求“要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伸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理解把握和充分发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空间经济影响。
02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目标与定位
一、2022年是个重大节点。2022年目标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1.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转化能力;2.传统产业升级,核心竞争力提升,数字经济增长;3.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增强;4.绿色智慧节能低碳;5.粤港澳市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效。从整体看,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进度的实现度很高,按照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客观上受三年疫情的影响,提高粤港澳市场互联互通水平还需要加快推进。
二、《发展规划纲要》构建了极具张力的空间结构,形成了具有一个层级,逐级放大,空间潜力巨大的的规划结构。对《发展规划纲要》的空间规划做个小结,以“2+9”为核,以珠江口为突破口,向两翼展开构建沿海大都市带,向内陆地区延伸扩散,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
一是规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核结构。以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珠三角九市为核心,形成港深,穗佛与澳珠的三个极点带动轴带网络化发展的城市群核心,是大湾区城市群的经济重心所在;
二是中心突破带动两翼的珠江口经济,连同内地港澳以及珠江口东海两岸为重点;
三是构建新的沿海开放带。统筹珠三角9市与粤东西北生产力布局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意义极其重大,未来20-30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形成跨越三省和两个特别行政区,长达上千公里的东南沿海,城市规模错落有致的十几座城市串珠成链构成的世界级沿海大都市带;
四是沿海大都市带向内带动,深化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交流,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辐射东南亚、南亚重要经济带,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由此可见,湾区空间规划设定了以沿海大都市作为西南三省一市和中南地区的出海口的目标。
五是“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东向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心,在北美与东亚是我国重要的贸易方向。随着南亚、中东与非洲经济进入持稳定的发展的过程,我国对外贸易的重心会从东向转向人口规模巨大和市场潜力快速扩张的西向。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含义,中间突破带动两翼,实现五个层次的展开。
03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中心突破带动两翼发展格局
首先是珠江口中心突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大湾区中心突破集中表现为,珠江口东岸香港与深圳合作的前海自贸区建设,珠江口西岸澳门与珠海更加密切合作的横琴自贸区建设,以及南沙自贸区建设,带动广州经济发展重心南移,加上正在规划中的深港河套地区科创区建设,构成了珠江口突破的四个重要空间节点的中心突破层面的快速推进。不仅如此,香港向北发展的空间规划布局进一步增强了珠江口中心突破的力度。
四年前几乎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的同时,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动了《香港2030+》城市规划的调整,明确了向北发展的三个主轴与深圳空间衔接的重点区域。规划预留了港珠澳大桥与深圳的联结点。在西部洪水桥经快轨接入深圳前海。过前海到2024年通车的深中大桥过江将形成了一个全闭环的珠江口交通体系。未来深珠城际建设之后,三座大桥会构成珠江口两个小时的通勤圈,这当然是一个巨大和长期的系统工程。重要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定位了这一重大的中心突破的空间发展格局。
从目前的进展看,规划实施快、相关城市发展快、协调发展进展也比较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南来,挟广州与佛山同城发展的潜力,为珠江口的中心突破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珠江口底部支撑。珠江口七座城市,港澳和珠中江深莞构成珠江口城市圈,广佛巨大的超级城市在珠江的底部构成了沿海开放带的重要支撑,是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规划含义当中特别出彩的地方。
第二,两翼展开与崛起。《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粤西湛江茂名等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方面进步显著。随着宝钢湛江基地全面投产以及巴斯夫重大化工产业项目开工建设,粤西正在成为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钢铁与石化基地,必将对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转变产生持续的重大影响。与此同时,粤东地区启动了大规模交通路网建设,粤东城际铁路“一环一射线”5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正式开工,建设工期4.5年,总设计概算约为509亿元,汕汕高铁、汕梅高铁、厦深高铁、汕漳高铁、广澳港铁路等连接,粤东地区内部汕潮揭三市串珠成链,向西与珠三角、向东与夏漳泉和向北强化粤赣联接水平将大提高。十四五期间,广东沿海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将分段实现起于广西北海防城止于福建厦漳泉1000余公里的顺畅联结,实现串珠成链的目标。
04大湾区新兴技术原创和转化能力增强,传统产业升级,核心竞争力提升
尽管缺乏大湾区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的数据,我们仍可能通过欧盟关于中欧经贸关系分析来观察大湾区与欧盟的经贸联系,也可以通过欧盟相关报告认识,大湾区城市群增强新兴技术原创和转化能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必要性和迫切性。2019年《中欧关系战略展望》提出了应对中国带来的复杂机遇和挑战的总体政策框架。中国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挑战了欧盟开放战略自主的雄心,欧盟要认真重新评估其贸易、技术和产业政策,要在与中国的合作与竞争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要在开放和自由贸易和应对中国限制性政策之间取得平衡。中国既是欧盟紧密合作伙伴,也是追求技术领先地位的经济竞争对手,欧盟需要应对短期内对中国更大的市场依赖,中国对关键行业(包括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材料和产品需求增加。
与此同时,欧盟在消费电子产品和服装等产品上严重依赖中国。其中,相机、多功能打印机、闪存卡和大多数服装等最终产品的对中国进口依存度(从中国进口的份额)在40%以上)。全球30%原材料和40-50%的加工材料集中在中国。在许多战略领域,中国是全球范围内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和产品的主要供应国,提供了9种技术30-40%,原材料、加工材料、零部件和最终组装件,电池、燃料电池、风力发电、电动牵引电机、太阳能光伏(PV)、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和信息通信技术。欧盟只提供大约20%的加工材料和组件,10%的部件和3%的原材料。在电池(66%)、太阳能光伏组件(70%)、太阳能光伏电池及晶圆(89%)、稀土永磁体(90%)等领域,中国的制造业份额甚至达到了更高的准垄断水平。
从总体上判断,我们追赶欧盟的速度很快。中国企业创新投资总量已经超越了欧洲,即使是扣除了低技术投资部分,中国企业的高技术和中高技术的投资上已经和欧盟达到了相同的水平。欧盟对曾经具有的很强的技术领先优势正在消失。中国在AI、计算机视觉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领域也形成了对欧盟国家的优势。广州与深圳等城市在可计算的视频技术,物联网和音频技术已经处在全球领先地位。从1%高被引论文角度观察,中国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过去十年,中国贡献了2/3的论文发表的增长。基础科学走向产业技术、走向高端产业技术是我国及大湾区的未来发展重大趋势。欧盟是中美关系中的重要第三方,在对中国市场依赖与产业竞争领域中偏向美国,具有加入美国对我国的产业技术封锁的利益冲动。这要求大湾区坚定不移地加快创新增长转型的步伐。
《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穗深两市下决心从芯片设计与市场需求向产业前端高端发展。力求通过市场优势和设计优势实现芯片制造从低向高的全制造产业链拓展。未来5-10年大湾区可能成为,与京沪并驾齐驱的芯片产业生产基地。从创新产业集群看,深穗已经成为全球产业规划最大,内部分工网络最发达的新能源汽车基地。与此同时,大湾区的AI、机器人、无人机以及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成为新的高端产业聚集。
05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步显著
过去几年,我国创新发展很快,湾区创新发展也很快,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其中既有体制机制因素,更是交通通讯基础建设反映。我们所做的实证分析证明,省市发展专利的增长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密度有极大的关系。以往的观念是,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投资带动当年经济增长。新的理念是,城市联系的便利性提高,加强城市之间的创新连接,人员流动的便利性,带动知识外溢和创新合作,专利技术所代表的创新进步成为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2009年,广东的高铁就一条线,中间停了东莞一个站,就是深圳到广州,虽然这条线号称是中国动车盈利最高的,但是区域密度很低。2012年扩展到了珠江的西岸,到2016年连成网,到2018年广东的高铁动车网络密度大大提高,通车里程居全国省级单位之首。尽管相对于长三角城市群,大湾区城市间的轨道交通密度还比较低,特别是地铁同城化水平明显要低。广东“十四五”交通规划在过去两个五年规划基础上,出现了交通投资更大幅增长,会极大地推动湾区城市一体化与创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从国际比较看,粤港澳大湾区在集装箱运量、机场的吞吐量远高于东京、纽约和旧金山湾区,排在第一位。
06进一步降低制度障碍,强化互联互通,加快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
我们经常会说大湾区的“一二三”优势,一国两制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这确实是多样化的优势,但因为制度与标准不统一,三个关税区就并存着三种不同的制度规则,在缺乏统一的上位法制规则时,粤港澳的联系就会面临着难以有效衔接的困难。在空间经济学有一个很出名的引力模型,模仿牛顿的万有引力将城市和区域联系强度分为质量和距离两大类因素,质量越大,相互引力越大,相互联系越密切。距离越远,联系越困难。现实中的距离,除了交通通讯外,最主要要就是贸易决定于两者的质量,两个地区的GDP越高,贸易就越大。经济活动中的规则与机制的差异造成客观的距离。因此,推动三地经济运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制度性开放是消除减缓制度障碍的重要措施。
中规院深圳分院原总规划师罗彦博士曾运用引力模型做了很有价值的实证研究。在现实当中交通和制度性差异,构成了大湾区城市间衔接的“墙”,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就薄。在他的计算当中,深圳和香港的实际距离,最近的物理距离只有500米,但规则机制及标准造成的实际距离大于500公里,有效连接程度只是理论连接密度的1/72。澳门与珠海的情况要比深圳和香港好一点,也只是就有联系程度的1/27。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同为广东省珠三角城市间也存在厚薄不均匀的隔离墙,九座城市之间联系密度也只是理论值的1/3,有的是路不通,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地方保护产生的制度限制。看来,大湾区的发展不仅要修路,发展通讯网络,更主要的是要拆墙,破除一切有形无形的限制互联互通的制度限制,解决规则衔接。事实上,假如把粤东粤西和珠三角连接起来看,差距可能更大。这也是大湾区城市群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难以估量的差距,这里面有历史因素,但体制机制差距可能是重要的。举一个例子,比较统一的认识是,长三角一体化进展似乎不快,但是相对大湾区最鲜明的优势是城市间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的差距要小得多。一个简单的推理是,城市之间联系越紧密,要素流动越通畅,城市间分工合作水平越高,经济发展差距就会越小。
07加速构建大湾区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
一是产业协同,共同培育高端产业集群。依照《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各地市着眼于打破恶性竞争,推动形成有分有合的一体化的产业集群。目前在新能源车领域、生药领域和AI领域开始形成在大的产业集群中,统一规划、城市间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规划思路。与此同时,除了多座城市在珠江口上开展三大自贸区建设合作的合作外,最值得关注是大湾区核心地域上跨越珠江涵盖了澳珠港深莞穗六座城市的创新走廊建设,发展重心和科技重心重合,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上万家创新企业聚类、几十所高校汇聚。
二是推动空间均衡,加快珠江西岸发展。均衡在大湾区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整体看,尽管珠江口的七座城市占了“2+9”经济总量的2/3,但除港澳外的珠江口西岸的珠中江所占份额仅为8%。过去二十年,港澳占比迅速下降从原来的63.4%下降到23.4%。深圳和东莞从13%上升到32%,与珠中江三市所占份额相比,从四个多百分点的差距上升到二十四个百分点的差距。决胜于珠江口西岸是中心突破带动两翼的战略制高点,推动穗佛与深莞产业向珠中江扩散,发展珠江两岸共生的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加快推动制造业均衡发展。数据分析表明,2011年珠三角九市有三个产业高度集聚中三座城市,产业分布极不均衡。包括计算机通讯在内的信息产业集群高度聚集于深圳,家用电气产业高度聚集在佛山,汽车产业高度聚集于广州。过去几年,三大产业均衡化发展趋势极其明显。深圳信息产业快速向东莞和惠州扩散,三市分工合作形成了全球顶尖的计算机通讯和信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空间提高。深圳和广州全力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佛山为中心家用电气产业分布也更加均衡。值得关注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是横跨汽车、汽车电子与信息产业新兴产业集群。跨产业跨城市空间集聚成为大湾区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08人口有序流动扩散机制初步形成
虽然现在西部还比较的滞后,但是西部的人口在快速崛起当中。比如我们看珠海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到了7%,10年翻一番。像珠中江这样一个地区,过去10年人口净增长27%,珠海增长了56%。未来这样一个区域的速度,随着横琴发展的加快,随着深中通道的建成,人口向珠江三角洲西岸扩展的速度会加快,所以我们有理由估计,在未来10年当中,珠中江的人口从千万到1500万发展的趋势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过去10年的扩散基本上的趋势,就是科学教育南来,金融创新北去。在珠江口的东岸发展速度很快。未来会向珠江口的西岸过渡。
09创新追赶成为引领湾区一体发展的引擎
如何能够实现整体的一体化的发展,一定在于创新。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大湾区城市间出现了显而易见的创新追赶现象。原有相对落后的城市在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发明专利存量高的先行城市,构成了创新追赶。城市之间因为创新追赶,增强了产业扩散与衔接水平。与此同时,创新追赶形成了分工协同的产业集聚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放大产业集群的效应。
北京慧产科技集团,是一家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商,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从选址落地、科技创新到发展壮大的一系列赋能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为政府和园区提供从产业招商、产业创新加速和产业升级赋能的全维度产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智慧+”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致力于将公司打造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发展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