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案例详解:深圳如何成功谋划万亿产业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4-01-08 08:35 标签: 合成生物 科研创新 深圳

01发展未来产业的深圳实践


从发展环境看,光明区推出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在深圳市发改委的支持下、由光明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具体牵头建设的创新创业平台——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工程生物创新大会已连续召开四届……


为什么这些“首位”、聚集效应发生在了深圳光明区?


这次走访前,我一度以为,光明区选择布局合成生物企业有一些历史基础,但在交流中,我才发现,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从无到有”并非异想天开,而是体现在行动力和超前布局上。


深圳布局合成生物产业背后是这座城市对强化基础研究能力的渴望。早在2017年,深圳市就出台《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前瞻谋划和系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生命科学领域4个,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就是其中之一。另一边,自下而上谋划光明科学城的战略正在进行。而此时,距离合成生物行业迎来爆发还有近4年时间。


待到2019年,光明科学城战略被写进国家规划,明确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筹建自然会与科学中心联系起来,因此,合成生物大设施决定建设在光明科学城。但大设施的建设需要时间,深圳市政府又在大设施布局早期提出“沿途下蛋”的要求,即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要考虑科研成果转化,于是,被视作合成生物企业“孵化器”的创新中心开始谋划建设,继而诞生了后来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


回顾产业发展的节点,创新中心主任罗巍告诉记者,很多事情都是“边做边看”,一些成果似乎也是偶然,但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天时地利人和”。


深圳本身就对创业者有着巨大吸引力,再加之频吹的政策暖风,让一些合成生物创业者开始关注光明区。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崔俊锋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和另一位合伙人钟超陆续得知光明区合成生物相关产业政策、引入合成所等科研机构、筹建合成生物大设施等消息后,“觉得这会是很好的开始。”而当崔俊锋来到光明区的时候,他坦言当时“创业和年轻的氛围”让他感到“来对了”,于是,2021年,他们将企业落在光明区。


那一年,行业也迎来爆发,随着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发力合成生物学,资本也开始强势涌入。数据显示,2015-2020年,每年中国合成生物学领域投融资数量仅为个位数,而2021年增到16例。因此,当提前布局遇到行业爆发,很多合成生物企业开始在光明区聚集。


当然,在创新、敢为人先的氛围之外,深圳的硬实力也是很多创业者留下的主要原因。这里既有政策的强推,也有资本的助力,再加上一些基础设施的布局,多方面解决了初创企业的实际问题。


比如,创业最难的资金问题,合成生物企业可以在这里遇到活跃的资本助力。作为补充,政府的扶持也可以解企业“燃眉之急”,光明区出台的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明确连续三年安排4亿元财政资金进行产业扶持。


比如,合成生物企业可以共享创新中心的一些实验设备,进行科学研究,解决了企业初期固定资产投入的成本难题;同时,创新中心的老师们也可以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进行技术指导。


不少企业在采访中坦言,选择光明区,有点“恰到好处”的意味——同时具备科研资源、投资环境、政府扶持等多个因素,尤其对创业初期的小微企业,深圳一直在张开怀抱。


如今,合成生物行业“降温”,相应的融资环境也进入理性阶段。但不少受访企业却很笃定,因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商业化、工业化、现金流等始终是企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对于这些,他们从未停止思考、谋划。对合成生物这一“未来产业”,我们可以有更多期待,而深圳市、光明区本身,也有更多可能性。


02深圳光明区:5年如何“合成”百亿生物产业链?


合成生物,一个年轻的被视作有望触发产业变革的前沿技术,正在打开“生命创造”之门。在深圳这座年轻城市中最年轻的行政区内,前沿产业落地生根的故事正在发生。近三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有40%落户深圳,其中近80%的企业又集中在深圳西北部的光明区。


2018年成立的光明区是深圳市最年轻的行政区,但在五年时间内,经济规模由2018年的917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427亿元,以9.1%的年均增速领跑全市。区域定位上,光明区从旧农场、工业区向科学中心与北部中心跨越晋级,这些过程中,合成生物产业是不容忽视的推动力。


截至目前,光明区内合成生物企业总量已突破80家,总估值超270亿元。实际上,深圳已成为国内合成生物产业的重要一极。


(1)“从无到有”:政策与科研的“相遇”


合成生物学是指在工程学思想指导下,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的设计、改造甚至创建赋予非自然功能的“人造生命”,即生物学的工程化。合成生物学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在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一般认为,合成生物企业发展要经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0-1”)阶段、中试量产(“1-10”)阶段、大规模量产(“10-100”)阶段。目前国内大部分合成生物企业处于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阶段。


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绘产业,而科研与产业齐头并进的背后则是一系列提前谋划和布局。


回溯光明区的历史,有着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的影子,几经更改,2007年光明新区成立。2018年5月24日,国务院同意设立深圳市光明区,同年9月19日,光明区正式挂牌成立,并被赋予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使命。


“彼时,深圳渴望强化基础研究能力,补齐原始创新短板,而光明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更易‘轻装上阵’,因此,尝试原始创新、建设科学城的使命落在了这里。”光明区科技创新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道。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提出推进深圳光明科学城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进入新的战略高度。


而在稍早前的2017年5月,深圳出台“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前瞻谋划和系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生命科学领域4个,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就是其中之一。


罗巍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简称“合成所”),彼时获得牵头建设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机会。


“一边是深圳市布局建设大设施,一边是国家批准在光明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件事情汇聚到一起,合成生物大设施就决定建设在光明科学城。”罗巍告诉记者,如今的他还是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主任,这一由光明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合成所具体牵头建设的中心于2021年成立,旨在为光明区孵化合成生物企业。


大设施的建设需要时间,产业的谋划可以提前。深圳市在大设施布局早期就提出“沿途下蛋”的要求,“既然做了基础科研,就要思考怎么样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罗巍说。


回过头来看,早布局是光明区吸引合成生物产业落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拓荒”的艰辛自不待言。


罗巍记得,在接到任务筹备2019年第一届工程生物创新大会时,国内合成生物产业还没有起步,企业也不多,大部分是传统的生物技术企业或相关配套企业。罗巍就一家一家去找,最终,一些对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有期待、有认识的人汇聚在光明区,参加了第一届工程生物创新大会,“现场参会人数大概200多人,几乎是一个一个拉来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拉人”、招引的工作成为罗巍和团队同事们的日常。


为进一步助力合成生物产业做大,光明区开始起草相关产业政策,“当时全国找了一番,没有专门针对合成生物学的产业政策可供参考。”前述光明区科创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说,于是,光明区科创局进行实地调研,反复和企业、行业专家等讨论,采纳多方意见。


转折发生在2021年。那一年,创新中心成立,光明区出台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从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新链建设、产业链建设、生态链建设等四个方面,将连续三年安排4亿元财政资金进行产业扶持。


行业又刚好开始爆发。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随着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发力合成生物学,资本也开始强势涌入。合成生物企业多为初创型中小企业,好的融资环境是其发展的一项强劲推动力。数据显示,2015-2020年,每年中国合成生物学领域投融资数量仅为个位数,而2021年增到16例。


更高层级的规划也随之而来。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数次提到合成生物学,同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公开发布,明确重点培育“20+8”产业集群,其中,合成生物居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首。与此同时,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基金总体规划正式公布,深圳市引导基金统筹设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的“20+8”产业基金群,打造新千亿基金群,一个产业对应一只基金,专门投向相应领域。


超前布局遇到行业风口,越来越多的合成生物领域创业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光明区。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崔俊锋就是其中之一,“很早之前就听说深圳会出台专门针对合成生物的产业政策,果不其然后面落地了,再加上合成所的引入,合成生物大设施的筹建等,让我们觉得这会是很好的开始。”


在崔俊锋看来,深圳是资本特别活跃的城市,尤其对创新的概念更为狂热,“深圳有先发优势,这片土壤本身就是创新的沃土,当然‘第一把火’需要政策先点起来。”2021年,崔俊锋和合伙人钟超创立了柏垠生物,落户光明区,公司专攻生物创新材料方向,以化妆品和医美原料作为切入口,逐步走向专业高端医疗耗材。


成立于2019年的百葵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最早注册地在天津,2021年,百葵锐将公司总部迁入光明区,“天津定位是研发中心,深圳定位是总部加研发。”百葵锐创始人兼CEO章家泉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谈到当初选择光明区的原因,章家泉表示,一方面是大湾区相关产业链比较完整,“因为我们聚焦皮肤健康、宠物肠道健康治疗、生物农药等领域的高效生物合成,我们的下游客户尤其是日化行业主要聚集在大湾区。”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光明区对合成生物产业的重视和布局战略,此外,广东尤其是深圳在资本方面的优势,适合研发投入高的合成生物企业。


光明科学城定位逐渐明确后,创新资源不断导入,接续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平台项目落地,于是,企业也在慢慢集聚。


(2)从源头创新开始,对企业全周期“呵护”


和一般的由“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构建产业链不同,合成生物产业前沿新颖,更多是摸索中的中小企业,于是,光明区从量的积累开始,向更多企业敞开大门。“先有创新,再有产业”——这是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特点,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聚集的合成生物企业涉及医疗、食品、能源等多个领域,科创局透露,待企业“量”的积累完成之后,后续可能会围绕更细分的领域做一些更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


创新中心和产业园是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企业的主要聚集形式,关注科研和产业转化的创新中心是企业“孵化器”,从“孵化器”“成长毕业”的企业可以进入场地更大的产业园,进入更大规模的实验或生产。创新中心、政府等会对企业全程关注,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所需支持。


对早期企业来说,产业转化会遇到很多问题,“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是创新中心首创的模式,在这栋8层的楼内,楼上有研究团队在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楼下是入驻企业的办公空间以及一些实验技术平台,构造产业孵化空间,而且企业在创新中心的租金很低,此外,中心提供共享仪器平台供企业使用,为企业早期发展省下不少成本。罗巍感慨,当初急切为创业者和科研人员寻求空间,在物理上缩短科研和产业转化的距离,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柏垠生物的故事至今仍被提及,当时,钟超课题组研究成果上午发表在Science(《科学》)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下午柏垠生物就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虽然有着时间点上的巧合,但崔俊锋认为,“楼上楼下”的模式带来的沟通便捷和高效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如今,柏垠生物已经从创新中心“毕业”,搬入华南医谷合成生物产业园——这一产业园是为了给规模化发展的企业提供更大的空间载体,帮助企业发展。柏垠生物在这里租赁了4000多平方米的中试基地,目前公司核心产品主要包括蛋白和多糖类材料,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等领域。


成立于2022年的深圳粒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蛋白质改造和设计,在创新中心经历了五个月孵化,目前也已搬入华南医谷合成生物产业园。值得注意的是,粒影生物是创新中心最快渡过孵化期且最早产生营业收入的企业,该公司商务拓展总监王晨迪告诉记者,公司的最早营收也得益于创新中心内密切的交流,正是在交流中了解到中心内另一家公司有酶产品改造的需求,“我们加强了与对方公司技术人员的对接,最后促成了合作。”


这些只是创新中心助力企业成长的一部分,从筛选入驻企业开始,到企业“毕业”后,创新中心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创新中心还会发挥平台作用,为企业链接更多投资机构,帮助企业挖掘融资机遇;与此同时,每年举办的工程生物创新大会,也有助于企业对接上下游资源。


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已累计组织11批超300家企业遴选,推动42家总估值超164.8亿元的合成生物企业落地光明科学城。


需注意的是,除了创新中心孵化企业外,光明区的产业发展氛围也吸引了一些其他合成生物企业入驻。成立于2020年的深圳赛桥生物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是华南医谷合成生物产业园入驻的第一家企业,搬到光明区后,企业规划与光明科学城对合成生物产业的重视“一拍即合”,赛桥生物迅速发展壮大,第一款产品上市一年即实现8000万元产值,成为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仪器设备头部企业,“我们从去年8月份开始实现营收,差不多到七八月份,已经累计销售破亿。”赛桥生物运营副总裁衷新伟说。


越来越多的企业成长起来,对空间的需求开始增加。以华南医谷合成生物产业园为例,产业园区招商运营总监李冰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引进合成生物企业18家,总租赁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园区入驻率已超过90%。另一方面,光明区政府仍在新招引培育合成生物企业,科创局透露,下一步,计划新建或改造1-2个合成生物产业园区,推动光明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卫光生命科学园二期正式投入使用。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企业对光明区政府的补贴政策、解决员工住房及子女上学等问题,普遍反响较好。据悉,截至2023年8月,光明区在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已累计发放资助4000余万元,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联产业加速发展。


(3)行业“降温”,挑战与机遇并存


不容回避的是,今年以来,合成生物学的融资进入到相对冷静的时期。


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二部执行董事刘也行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一方面有生物医药投资环境“变冷”、趋于保守的大背景;另一方面,机构对合成生物赛道的认知在加深,趋于理性。


“回过头看前些年的‘非理性繁荣’,究其原因,其一,认识的扩散大于创新的扩散,科学界可能认为合成生物学有很大的潜力价值,然后投资人的关注点会迅速升温,但是在实际创新落地过程中,速度会远远慢过认知扩散的速度;其二,是一种信号自增强的信息茧房,很多信息在圈子内自增强,但实际上在真实世界里的扩散没有那么快;其三是一些头部基金的投资示范效应。”刘也行说,“不过,深圳政府认识得比较清楚,把合成生物产业定位在未来产业之中,当然支持的力度还是很大。”


不少企业已经感受到近来融资环境的“降温”,但多家企业也表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商业化、工业化、现金流等始终是企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些走得比较快的企业正在积极对接下游成熟的传统行业,以解决量产化问题或寻求应用场景。“我们观察,光明区域已至少有三家企业和一家传统酵母公司成立合资子公司,利用传统公司成熟的产能和发酵能力,放大自己的产品,然后这个产品未来的收入由双方共享相关收益。一家企业告诉我们,在和这家酵母公司合作之前,投入了近亿元建设自己的量产产线,但产率不如合作后。”刘也行说。


柏垠生物发布的重组贻贝蛋白原料入选2023深圳合成生物十大新品,该原料可开发兼具止血和粘合性能的医用粘合剂及重组贻贝粘蛋白修复敷料,可用于愈合体表手术切口、预防疤痕形成及色素沉着、皮炎引起的皮肤屏障损伤修复等,崔俊锋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接触一些传统行业的客户,利用自己产品的优势与客户一起做产品开发,“我们想去做更多探索,在垂直的领域和客户进行一些更加深入的合作。”这也是柏垠计划的未来的商业化途径之一。


也有一些具备某项产业链链主企业潜能的企业期待政府可以招引更多上下游企业。“我们非常希望和区里面一起去做‘延链、补链、强链’的工作,我们是做上游的公司,可以跟区里一起把我们的客户请到深圳来,通过这边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和一些临床资源,让他们在深圳也能够生根发芽。”衷新伟说,“这个事情我们已经在做了,比如在我们新的生产基地留一部分空间,把我们的客户企业引到深圳,一起把产业链做强做大。”


另外,产品型公司由于会打通全产业链,一般被认为更具盈利能力,一些公司也在稳定后谋求转型。粒影生物正在由平台型企业向产品型企业转型,其发力的方向是消费医美和日化原料,目前正在推进中试、放大工艺的摸索,“要发挥我们的原创技术优势,做出优秀的产品,融入到产业链中。比如研发出一些传统行业升级改造需要的蛋白产品,通过原料销售形式把我们的产品融入到行业的供应链中,赋能我们的客户实现技术升级,实现技术加产业的双赢,这样我们才能把体量做上去。”王晨迪说。


还有一些企业在等待曙光。一家在2022年搬进创新中心的合成生物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小试阶段,面临资金、研发等许多压力,但该负责人认为,其产品的应用领域在面临转型升级的传统行业,因此公司产品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选择大宗商品,量大面广,可能会走得更远,我们相信这条路一定会走出来。”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刘也行表示,“企业对自身技术能够应用的产品要有很强的市场认知,这是我们投资考虑的首选项。”他进一步称,从观察看,目前发展比较好的合成生物企业的共性首先是商业化扎实,其次是量产能力不掉队,“有了订单,他们也能交付产能,再往回推,才是选品能力,而再推选品的底层才是他们具备生产出这个产品相关的技术,所以我们观察,从商业传导来说,反而是以终为始的。”


不过,前景依然可观。根据麦肯锡数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未来全球60%的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方式实现。


此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傅雄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合成生物是一个前沿领域,涉及多学科交叉,目前来看,中国和欧美国家差距不是非常明显。对于合成生物这个未来产业,其整体产业链还未固化,需要区别于传统产业强链补链的思路,应该依托国内传统生物制造优势,通过围绕创新链来布局产业链,加强从“0到1”的突破,继而再实现“1到100”的飞跃。


投资机构和政府也在耐心布局,刘也行表示,目前投资合成生物学的机构,基本都持有周期比较长的资金。从政府方面看,合成生物产业的培育仍是中长期目标,2023年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将大力培育5大未来产业集群。优先发展合成生物产业集群,高标准建成光明合成生物产业园,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巩固先发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


“这种产业实际上可能从投入到产出,真正起效益的时间还很长,但是光明科学城也是着眼于面向未来的科技竞争,会持续支持这一产业发展,希望在未来能成为深圳甚至湾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重要的领域,以及一些核心技术能在国际上取得突破。”光明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640.png


北京慧产科技集团,是一家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商,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从选址落地、科技创新到发展壮大的一系列赋能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为政府和园区提供从产业招商、产业创新加速和产业升级赋能的全维度产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智慧+”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致力于将公司打造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发展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