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四川强烈发问:合肥产业成功有哪些过人经验?

发布时间:2024-01-09 16:19 标签: 合肥模式 基金丛林 科技创新

这是一座“明星城市”:不靠江,不靠海,资源优势并不明显,而工业总产值从千亿元到万亿元,仅用了10年。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尤为引人注目,2012—2021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战新产业”)的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4.4%提高到54.9%,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0.5%提高到71.6%。2022年,合肥市战新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已高达84%。


有人认为合肥眼光精准得有些“神奇”,京东方、合肥长鑫、蔚来汽车……一个个关键项目“新新”向荣。神奇还能延续吗?调研组在采访中发现,招大引强之后,“合肥模式”已悄然升级。利用金融工具助力初创期、成长型的企业,合肥又有了新的打法。


01“基金丛林”怎么搭建?


合肥市新站区,新蚌埠路与魏武路交口西南侧,坐落着一家“超级工厂”。偌大的十万级净化车间氤氲着淡淡的黄光,这是维信诺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


阵列车间内,机械臂正稳稳当当从卡夹上夹取玻璃基板。工厂内遍布几十万个传感器,1200余台设备全部联网,每天产生数十亿笔数据。经过近万道工序、30天时间,一块平平无奇的玻璃基板,在这里摇身变为价值千金的柔性显示屏。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伟说道,总投资440亿元的维信诺项目,是合肥深化新型显示产业布局的重要落子,也是“风投之城”大手笔的明星项目之一。


参照京东方模式,在220亿元资本金中,维信诺出资40亿元,合肥市多个国资平台共同出资180亿元。项目迅速补齐了合肥在柔性屏生产上的空白,发挥AMOLED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实现了当地新型显示产业的全产业链横向升级。


通过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投入和引导,促进本地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业内被称为“合肥模式”。


2008年承接京东方6代线、2017年联手兆易创新成立合肥长鑫、2020年押注蔚来……大项目夯基垒台,奠定产业基础,合肥逐步培育起“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优势产业。


国资领投,招引大企业大项目落地,合肥尝到了甜头。但他们很快发现,只盯着金字塔顶端的企业,而忽视了金字塔底座绝大多数的初创型、成长型企业,对产业培育的影响巨大。“一些优质的项目、企业被其他省市挖走。”合肥市国资委规划处处长陈晓明说。


怎么办?将投资前移一步,让处在每个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享受到对应的基金工具。继天使基金之后,2022年5月,合肥市设立种子基金,帮助初创一年之内的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合肥产投集团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杨希娟说,如果把战新产业培育比作种树,招引京东方、蔚来等企业是通过投资“移大树”,对科技型创业公司的投资是“育树苗”,投资更早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则更像是“播种子”。


至此,合肥的“基金丛林”补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丛林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科创基金等为矩阵,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可以实现对创新企业的“接力投”,产业培育成为一场“接力赛”。截至2023年3月,合肥国有资本在战新产业领域累计投入资本金超过16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


02这颗“种子”有啥不一样?


种子基金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就实际运作来讲,许多城市的种子基金发挥效用普遍不佳。成立不到一年,合肥的种子基金却运作得风生水起,这颗“种子”有啥不一样?


首先,解决“敢投”的问题。


合肥市天使基金,在业内颇负盛名。它专做小微直投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早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与一系列配套服务。


“如果你做的项目最后个个都成功,并不代表做得完美。”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合肥产投集团下属的安徽信投公司副总裁马红的一番话出人意料。“为什么?”面对诧异,马红说:“说明你一定很保守,放弃了很多没敢做的项目!”


究其根本,合肥的目的是鼓励科技团队创新创业、助力硬科技产业聚集发展。而天使基金仅有30%左右的投资企业成立时间小于一年,且无法投资未成立企业的科技团队。


种子基金应运而生。合肥种子基金在设立之初,就明确“宽容失败”。“合肥是全国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马红说,《合肥市种子基金管理办法》明确,允许基金出现最高不超过50%的亏损。


在种子基金运作过程中,种子基金绩效评价是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予以评定,而不是对单个所投项目造成的投资亏损进行评定。


此外,还有一套尽职免责机制。例如在种子基金运作过程中,因企业技术路线、工艺路径选择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投资损失,免除基金管理机构相关的投资损失责任。


有上述条款的“壮胆”,马红等人就有了投项目时“扶早”“扶小”“扶优”的底气。


第二,是解决“投什么”的问题。


合肥市种子基金对“投什么”有清晰的界定,专门扶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项目就地转化,以“原始创新、源头创新、集成创新”为主要投资标的。在杨希娟看来,这是一把“锄头”,挖掘更多成果,把市场的目光引向创新链更前端;这也是一座“桥梁”,缓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融资难题。


最终决定投与不投的,是合肥产投集团成立的投委会,由集团各个板块组成。“项目上会之后,投委会来投票决定。”马红说,一是看技术实力,二是看能转化什么成果。


在“中国声谷”C区,来到了刚拿到种子基金200万元投资的安徽瑞邦数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去年最难的时候,账面上的钱已经撑不了半年工资了。”公司联合创始人孙小娟说,获得200万元种子基金,就像雪中送炭,帮助公司渡过难关。


一方面是现金输血,使企业的现金流得以改观。另一方面,种子基金是国资背景的基金,政府信用背书也让企业后续持续融资容易了不少。“意想不到的是,还为企业吸引人才加大砝码。”孙小娟坦言,瑞邦数科一直想引进一位销售合伙人,对方之前一直在犹豫,在公司拿到种子基金之后果断加盟。


“种子基金的投资,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资金支持,还带来了孵化服务、产业资源等。”中科谱康创始人张洪明说,其办公场地就是由科创集团所运营,科创集团及其所属的产投集团还在企业管理、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


“撒下一堆种子,期待若干年以后长成产业的参天大树。”马红对种子基金的未来,憧憬满满。她现在倍感压力的是,去年投资50个项目,今年要翻番到100个。


去哪里找这些好项目?“我们经常下沉到高校院系开宣讲会。”马红说,还常常冲进实验室问老师们,“有没有什么科技成果需要转化?”


“不会办企业?没问题,有成果就行!”“想成立企业,不知道怎么办?找我们就行!”……为了找到好项目,马红和她的团队几乎都泡在了各大高校。


03前沿科技如何实现“沿途下蛋”?


合肥工业大学研究区域经济的傅为忠教授说,因为一些条框限制、缺乏转化的渠道,不少科技成果放在家里抽屉“吃灰”。


这无异于将肉埋进碗底。合肥有着丰厚的科创资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双子星熠熠生辉。2017年,继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


如何深挖大院大所大学“富矿”,让科创如“鸡生蛋”一般孵化出更多产业?


合肥从“筑窝”开始。“建设科创平台,合肥有超强意识,也舍得投入,可以说不计成本!”傅为忠指着合肥地图上的几个城市内湖说,环境最好、寸土寸金的地方,都划了一大片地给科创研究,用来集聚省内外高水平创新资源,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源头,构建就地研究、就地产出、就地应用的“沿途下蛋”机制。


同时,合肥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化身成果收集“侦察兵”,积极与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科研单位等对接,深入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寻宝”,及时掌握对接最新科技研发动态。做好成果转化“经纪人”,及时给予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在这种环境下,科大讯飞、科大量子、华米科技等高校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完成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一跃”,合肥“自产”企业队伍日益壮大。


04产业端如何用创新链破“堵点”?


产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点、痛点和堵点,如何解决?合肥给出的方案是,引导产业链和应用端去找创新链。


就在本月,合肥“科创大脑”平台正式发布。这一平台围绕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两个核心数据库开展建设,企业可通过揭榜挂帅,按需求寻专家,实现创新主体间的无缝衔接,进一步促进高质量科创资源的汇聚和高效利用。截至目前,平台已发布“揭榜挂帅”项目252件,129件榜单已揭榜,平台成交金额达5.47亿元。


不仅如此,聚焦产业发展痛点和市场需要,合肥定向招募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方向明确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比如,围绕合肥产业地标‘急终生智’中的安全应急产业,合肥与清华大学合作,联合建设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傅为忠说,该研究院专门攻克城市燃气、供水等方面高风险空间识别等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复杂环境风险监测感知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而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则是合肥立足高端装备制造,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共建。经过6年发展,研究院孵化集聚了多个上中下游产业链项目,企业需要的技术,都可依托研究院平台加以解决。


强大的科创资源也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靠山”。2022年,合肥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户,平均每天诞生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历史新高,总数达6412户。


05先天不足,为什么可以做到后发制人?


地标?合肥没有地标。


美食?我们这里是美食荒漠。


玩什么?建议打车到合肥南站,各种风景名胜高铁一两小时都可到。


在合肥,常被当地的“谦虚”搞得哈哈大笑。但他们说,这不全是自谦,合肥就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城市。


1952年被确定为安徽省会时,合肥被戏称为只有“5平方公里、5条马路、5盏路灯和3个铁匠铺”的小城,全市的小加工厂和手工作坊只有20多家,仅有的机械设备是一台四尺车床。这样的画面,很难跟如今的“最牛风投之城”划上等号。175亿元引来京东方,1500亿元押注合肥长鑫,70亿元战略投资蔚来汽车,这些年,合肥因为三发三中,扬名天下,成为风头正劲的“网红城市”。过去十年,合肥GDP累计涨幅213.83%,在GDP超过5000亿元的城市中,位居全国第一。


2004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合肥抓住了这个契机,于2005年做出实施“工业立市”的重大决策,审议通过《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近20年的时间,坚持走创新型工业化道路,跑出了“黑马”的速度。从默默无闻的边缘城市,一跃成为备受热捧的明星,一次次踩准节奏,成就了今天的合肥。我们发现,值得总结和借鉴的至少有三点。


首先,创新引领,抢占发展制高点。合肥走的是创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创新作为最大的事情来抓,引领工业制造的发展。“每年市上开两会反复说,不停说,一是科创,二是产业。财政紧张,但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中科大发展。”合肥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是一座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的城市,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合肥最大的标识、最大的动能和最大的潜力。


第二,集中力量,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八大产业集群,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小题大做,通过“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路径,大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催生并壮大出来的。


第三,敢于拍板,敢于免责。当年合肥拿出“家底”投京东方,面临较大的舆论压力以及多方阻力。在充分产业调研和深思熟虑之后,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依然力排众议,敢于拍板,敲定了京东方6代线项目。京东方来了后,引来产业链70余家配套企业落地,10余年,从无到有,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使合肥成为我国光电显示产业的中心之一。


投资肯定有盈有亏。当地敢于免责,制定“尽职免责”条款,很好解决了因可能出现的投资失败而给干部带来的问责风险,消除了干部群众的后顾之忧。


最新出炉的一组数据让合肥上下深感振奋: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长16.9万,仅比杭州少0.3万,增幅居长三角第二位。人口吸引力,是合肥这些年经济实力与产业发展最好的证明。



640.png


北京慧产科技集团,是一家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商,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从选址落地、科技创新到发展壮大的一系列赋能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为政府和园区提供从产业招商、产业创新加速和产业升级赋能的全维度产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智慧+”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致力于将公司打造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发展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