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安徽合肥市长罗云峰:我们如何做产业?如何做招商?

发布时间:2024-01-12 19:49 标签: 科技创新 合肥 产业链

01合肥市长罗云峰:历任主政者一棒棒接力跑出新赛道


《瞭望》:合肥汇聚了中科大、科学岛以及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资源,这座城市也在科技创新中不断迎来高光时刻,如何理解这两者间的逻辑关系?


罗云峰:像合肥这样的城市,自然资源禀赋不足、家底不厚,谋求城市发展只能靠科技创新。回望过去,合肥的科技创新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的结果。历任主政者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从早年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落户合肥,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首个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行,再到深空探测实验室挂牌运行、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入列国家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设立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出现,合肥的创新优势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一代代人再把这些优势在自己所处的历史维度中放大。合肥还赶上了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契机。一座城市的发展、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在母体里孕育出来的,离不开大环境和形势支撑。


《瞭望》:在这个过程中,中科大作为这座城市最早的创新共同体伙伴,又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罗云峰:在这个创新丛林中,中科大是一个关键存在。中科大可以带动中国科学院的资源。随着中科大迁至合肥,其背后的资源也不断落户合肥。我们建成的第一个创新平台,就是十年前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目的就是搭设平台,把中科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与产业对接,并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此后,类似于这样城校合作搭起的成果转化平台越来越多,比如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等。


50多年前,合肥结缘中科大,打造了城校共生的典范,也形成了合肥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历史传承。这些年,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式,创新多种方式与全国大院大所合作,推动城市发展和高校院所相融共生。我们在全国范围寻找合作伙伴,时至今日,仅落户于科大硅谷的高校院所就有30多家。


《瞭望》:开放创新是否为合肥吸引了更多人才?


罗云峰:我们广泛吸纳全国全球优质创新要素,构建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市创新平台体系,汇聚了一批领军型科学家和顶尖创新团队。近两年中科大硕士毕业生、博士留在合肥工作的比例分别为43.5%、44%,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毕业生留合肥的比例也很高。我们还面向全球引才。中科大有一个平台叫“墨子论坛”,面向全球招人,近三年每年招来的境外高层次人才都在增加。我们通过中科大、中科院的海内外校友会,不断链接全球高端人才资源,科大硅谷的目标是5年集聚10万高端人才。


02合肥市长罗云峰:如何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瞭望》:基础研究距离市场很远,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收益。而合肥却把这个距离缩短了,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沿途下蛋”,这是怎么实现的?


罗云峰:科技创新的规律正发生变化。由于社会分工细化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一些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过程中,会引出一连串的新技术并产生效益。合肥较好地顺应了这种变化。一方面中科大等高校不断搭梯子、建平台、找市场,让创新成果和创新团队走出实验室;另一方面,我们反向引导产业链和应用端去找创新链,聚焦地方产业发展痛点难点和市场需要,定向招募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方向明确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科研活动与城市发展相向而行。最后,政府搭建资金链,通过政策引导提供光照与适宜的温度、湿度,为之浇水、施肥,让“科技之花”在这片城校共生的土壤结出“产业之果”。


比如,在平台建设上,我们立足公共安全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打造为城市桥梁、地下管线等领域“排雷”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立足高端装备制造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共建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等。我们还通过邀请企业家担任创新导师、派遣科技工作者赴企业担任科技顾问等方式,建立良性双向交流循环,共同打造创新联合体。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以市院合作共建、股份公司运营模式,累计孵化培育企业300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现在,这种“双向奔赴”已成为一种机制。


《瞭望》:可否这样理解,合肥市做的工作就是让创新找到产业,让产业找到创新?


罗云峰: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一批把科技成果和市场转化串联起来的特殊人才,这批人可以称作科技经纪人。过去,绝大多数做前沿技术研发的人不了解市场、不懂经营,而懂市场、懂经营的人,又不了解科技成果,造成科技链和产业链无法衔接,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


202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中科大、合肥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中科大科技商学院,意在破解这个难题。学院突破传统教学组织形态和专业学科局限,科学精准设计具有极强实战导向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跨界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探索科技产业人才培育新路径,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学院的首批学员主要来自高科技创业团队、科技型企业负责人、技术经理人、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管理人员、投资基金经理等,基本上来自科技链与产业链两端,有助于进一步拉近两端距离。


03合肥市长罗云峰:如何以场景应用引爆新产业、新业态、新赛道?


《瞭望》:2022年合肥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罗云峰:这是我们全域化推进场景应用的一项举措,是场景驱动创新的重要探索。很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受困扰的,就是缺乏试验场、首用地。我们要为成果转化寻找应用场景,在城市全面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三类场景,每年新增应用场景上百个,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2022年11月,作为科大硅谷重要标志性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的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在合肥成立,目的就是有效汇聚各类要素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先进技术在相关领域直接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通过场景驱动,让基础创新到最终应用的距离最大限度缩短,最终以场景应用引爆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赛道。


《瞭望》:为什么合肥科创单位或企业大都设立在湖畔?


罗云峰:我们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科技创新。在城市规划中,最好的区域留给科研单位或创新企业。蜀西湖畔的云飞路上,几十家量子科技企业在这里落户,云飞路也被称为量子大道,云飞路再往西是中安创谷。翡翠湖畔坐落着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艳湖畔分布着清华启迪科技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单位。少荃湖边,我们规划有京东方和维信诺等高新技术企业。在柏堰湖、紫云湖畔,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正在建设发展,这里是合肥的新赛道。在宝教寺湖、焦湖畔,也规划了高科技企业研发基地。


《瞭望》:创新需要成本,除了通过缩短基础创新和市场应用的距离降低创新时间成本,还探索了哪些降成本办法?


罗云峰:为创新降成本是关键问题,我们通过打造共性平台降低创新成本。政府除了为科创单位提供好的环境、政策外,还提供基础性的共性服务。比如提供统一的文献资料、战略咨询、计量测量、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营造更加完整的创新生态环境。各科创单位不必再为此花费成本。招商引资时关注对方能给本地其他科创企业提供什么样的共性服务。比如,我们在工信部支持下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看重的就是该中心能给科技企业赋能,让它们对全市的高耗能企业做诊断,优化工业体系。


《瞭望》:你是如何看待体系创新、融合创新、协同创新等概念的?


罗云峰:如果创新单元和创新要素的布局只是在物理上、数量上的无机叠加,那就谈不上体系创新,真正的体系创新是有机嵌入且能产生化学反应的。合肥的创新丛林就是一个共同体,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在此交汇,融合性、稳定性、持久性更强。


当然,我们的探索是建立在科学的判断上,需要担当。花费高成本推动科研机构、科创企业落户合肥,的确存在风险,有的周期长、短期难以看到经济效益,但要主动帮助它们勇闯“无人区”,陪同科学家们一起坐“冷板凳”,以期超前抢占未来产业先机。同时,要清楚可能的风险存在范围、会产生的表现,与科创单位一起用合伙人的心态去克服,这是对政府担当作为的考验。如果没有作为,可能的风险也许就真的变成风险了,但如果化解了,留下来的就是机会。


04合肥市长罗云峰:我们不是“赌城”,而是“科里科气”


合肥之所以成为“网红”,与其“最牛风投城市”的外号不无关系。2008年,合肥花费了百亿元引进京东方,投资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1/3,最终京东方在多项领域做到了世界第一;2016年,合肥啃向“几乎无人敢碰的硬骨头”——内存芯片,和兆易创新合作成立长鑫存储,让我国终于拥有了内存芯片的自主产能;2020年,合肥在蔚来最为危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濒临破产的蔚来起死回生,股价如今已涨了10倍有余。


因此,有人在网上给合肥封了“赌城”的名号。“我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靠‘赌’也许会‘一时赢’,但不会‘一直赢’,我们是‘产投’而不是‘风投’,是拼搏而不是赌博。这些年,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产业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所以我更认可这是‘十年磨一剑’的模式。”罗云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踩准产业发展的鼓点,系牢资本和产业的纽带,还要抓住科学决策的关键节点、企业需求的关键痛点。


“针对重大招商项目,我们系统设计了精准测算、预期管理、双向约束、市区风险共担的‘一事一议’模式,对项目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分析。也正因为我们从项目选择之初就做到了系统研判,在决策投资的过程中做到了科学精准,成功的项目相对来说就占到了比较大的比例。”罗云峰介绍道。


据悉,2021年,合肥国资引领9个百亿级战新产业项目落地。截至2021年底,合肥国有资本已累计投向战新产业超过12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4500亿元、上下游产业投资近5000亿元。


05合肥市长罗云峰: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


2020年6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刚刚缓解不久,合肥市提出以链长制为抓手,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梳理出12条重点产业链,由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各产业链龙头企业担任“群主”,从市级层面统筹调度,合力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我看来,‘链长制’可以跳出细分领域、具体企业、特定环节等‘点’性工作思维,更加系统地关注要素‘对接’‘匹配’状况,而‘链长’就是这条产业链的倡导者、支持者、守望者。”罗云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得益于这项工作机制,2021年前11个月,规上工业中,合肥集成电路产值增长2倍,生物医药实现翻番,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均实现20%以上高增长。近期,合肥市还梳理新增了城市安全、空天信息、现代种业3条新的产业链,进一步强化链长“双招双引”职能。


罗云峰介绍,作为新型显示产业链链长,他的工作重心在产业研判、资源整合、要素保障等方面,贯穿于多次调度调研、问题研究解决上。一年多来,他们绘制完善产业链“两图四表”(全景图、分布图,总体情况表、重点企业汇总表、重点项目汇总表、创新平台汇总表),按“图”招商引资、对“表”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更加协同。


“2021年,京东方3条产线保持满产状态,产值和盈利情况都将创新高;维信诺实现量产交付,刷新了业内新产线达成量产速度;晶合集成提前实现月盈利目标,跻身全球晶圆代工前十。目前,合肥已成功集聚了京东方、维信诺、彩虹、视涯等上下游企业140多家,拥有高世代线数量居全国城市前列……”提起自己负责的显示产业链,罗云峰滔滔不绝。


据悉,未来合肥继续围绕15条产业链,细化链长制重点任务和推进机制,用好省级平台和基金,叠加市县两级资源,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融合。


06合肥市长罗云峰:合肥“科里科气”的特质吸引了大批人才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合肥市的科研院所和人才整体情况如何?对于这些科研院所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合肥有哪些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手段”?


罗云峰:科技创新是合肥的最大标识、最靓名片,大院大所和科技人才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合肥拥有中科大、中科院、合工大等“科研富矿”,现已集聚“两院”院士138人、已认定高层次人才8000余人。


现在有个热词形容合肥是“科里科气”。合肥靠着“科里科气”的城市特质,除了大批优秀科学家、高端科研人才以外,还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又催生了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产业创新。截至目前,我们已聚集专业技术人员超100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2.6万人。2021年,全市新增大专以上参保25.9万人,占总新增参保数的63%。


合肥坚持平台聚人、产业留人、环境养人,舍得“花钱”、舍得“给地”。“十三五”期间,合肥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10%,占比在全国主要城市中“领跑”。探索科学家当家作主的科技体制,设立人才发展资金,实施顶尖人才引进、产业人才资助、政府特殊津贴等多形式的资金支持,构建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全方位保障机制,制定人才租房、购房等安居政策,实现补贴、租房线上一键申请。“十三五”期间,财政累计投入各类人才资金超百亿元。


《中国经济周刊》:不管是科技研发还是先进制造,只有在市场上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进一步发展。在市场开拓、国内外贸易等方面,合肥帮助企业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么样的成果?


罗云峰:企业强则城市强。我们始终把服务好企业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持续打造公平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概括起来主要做了“4件事”。


第一件事,精准落实纾困惠企政策。2021年1-11月,全市新增减税降费93.1亿元,占全省比重近35%,其中政策性减税81亿元。服务全市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信易贷”平台,授信总额已突破400亿元,入驻企业达13万家,平台企业融资平均年化利率4.64%。


第二件事,一如既往支持企业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出台“1+3+N”政策体系,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全市现有单项冠军企业11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户。力争“十四五”末,“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达到300个。2021年,合肥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数超1200户、总数超4500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2%,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8。我们还在谋划建设全国首个“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每年支持100个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就地应用项目。


第三件事,坚定不移深化营商环境。瞄准先发城市的标杆做法,先后实施“创优营商环境再提升行动”“营商环境迭代优化专项行动”等,多项营商环境指标成为全国标杆。


第四件事,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试点市、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字号”创新品牌,促进对外贸易提质升级。目前,合肥已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中欧班列累计突破20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3200亿元。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合肥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尤其是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发展情况如何?在建设、推进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罗云峰: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全力服务保障“国之重器”。应该说,合肥市通过“夯基垒台”助力人才“好戏连台”,让更多“行家里手”能够“大显身手”。


一是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合肥市已有、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10余个,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已建成大科学装置中,稳态强磁场实验设施、同步辐射光源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正积极推进性能提升工程;在建大科学装置中,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2020年底开通试运行,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工程2021年9月底建设完成。


二是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内外20多个高校院所合作,共建30家院所协同创新平台,其中19家已投入运行,累计集聚科研、管理人员约2000人,专利授权1300余项,孵化、引进科创型企业超800家,包括瞪羚企业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9家。牵头或参与组建基金总规模约46亿元,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约17亿元,累计实现总营收约111.5亿元。


三是高标准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瞄准世界一流标准,突出“科技、安全、生态、国际化”理念,集中建设大科学装置区、成果转化区、科学小镇、科学服务区、科学岛片区、预留区及生态用地六大功能片区。每年财政固定投入约30亿元用于支持大科学装置、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设立科学中心专项基金,采用“直接补助+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经济周刊》:合肥市的优势产业已有不少,目前推动力度最大的产业是哪些?这些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罗云峰:合肥发展产业总体上就是:巩固现有成果、抢抓发展机遇。


“喜新不厌旧”,对老企业新项目享受新引进企业政策。同时对生产经营规模上台阶的企业,拿出“真金白银”进行奖励。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到“十四五”末,我们构架要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2个5000亿级产业;智能家电、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光伏及新能源4个2000亿级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3个千亿级产业,这些都是基于现有产业基础提出的。


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城市安全、空天信息等前瞻性布局产业,我们并不要求在现阶段就能带来经济上的回报,而是希望能支持它们在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比如量子信息产业,合肥汇聚培育了20多家量子产业企业,未来我们将继续大力支持量子科技“沿途下蛋”,造就更大力“量”。



640.png


北京慧产科技集团,是一家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商,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从选址落地、科技创新到发展壮大的一系列赋能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为政府和园区提供从产业招商、产业创新加速和产业升级赋能的全维度产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智慧+”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致力于将公司打造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发展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