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他山之石 | “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东莞如何做?

发布时间:2023-11-17 16:59 标签: 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他说:“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


从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蹒跚起步,“借船出海”实现农村工业化,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再到如今发力“智造”,东莞白手起家,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业县,一跃成为享誉世界的制造业名城和全国第15座“双万”城市,创造了一个个令人赞叹的“东莞奇迹”。


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


全球每3件玩具、每5部智能手机、每5件羊毛衫、每10双运动鞋,就有一件来自这里······这里就是今天的国际制造名城——东莞。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东莞随即提出,举全市之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随后,东莞经济实现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2022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已成为全国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城市。


近年来,东莞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积极对接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加快推进重大战略平台建设,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作为东莞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滨海湾新区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的总体目标与建设节奏,吸引了OPPO智能制造中心、正中科学园、vivo智慧终端总部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轨道上的大湾区”在加快构建,高速公路宽阔通畅,“双城故事”在每天上演。东莞在产业链、营商环境等方面紧跟深圳,成为深圳产业外溢首选地。华为、OPPO、vivo横跨两城,“双城族”交通潮汐蔚为壮观,工作日深圳车牌仅在东莞长安镇行驶的就有9万多辆次。


与此同时,东莞还与香港携手打造了跨关境海空联运项目——香港—东莞国际空港中心,为东莞及周边的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快捷出海通道。


东莞积极主动推动的基础设施“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无缝连接广州都市圈,全方位增创了区域竞争新优势。


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东莞经济正逐步实现动力升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一个科技东莞、“智造”东莞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全国第19位),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居全省第二),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081家(居全省第三)。2022年东莞创新人才指数排名全国十七,居全省第三,并获教育部批准建设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


数据显示,东莞已形成了由21万家工业企业、1.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近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7家上市企业和3家营收超千亿元企业、24家超百亿元企业等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截至2022年底,东莞拥有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及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这句写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文化墙上的标语,牵出了一个科技创新方面的堵点问题。


一直以来,让科技成果走出“学术围墙”、走向市场,是摆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前的一道难题,许多科技成果在走入市场的过程中“夭折”,从而在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形成了一道“死亡谷”。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使科研方向更加明确,同时由专业化公司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从而在“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


2018年4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广东和东莞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正式落户松山湖。实验室共汇聚7位两院院士、3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50多个创新团队,实验室总人数超千人,科研力量充沛。


2020年7月,国家批复同意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为主体,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是全国第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广东省和东莞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体制创新“解绑”科技创新,探索更加灵活的经费管理制度、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东莞市委、市政府支持实验室实行符合国际创新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验室是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专项经费使用采用负面清单制”······在科研立项、技术路线调整、人才引进培养、职称评审、科研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实验室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除了经费使用外,实验室科研项目具有自主立项权;在人员管理上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面向全球招聘人才,评价标准不“唯论文”“唯学历”,注重实际能力。


在人才待遇方面,允许实验室自主制定与科研人员能力和贡献相一致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重点引进的人才团队纳入东莞“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可根据广东有关规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等。


倾力支持,保障科学家沉下心来做研究


截至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化42家产业化公司,销售合同额5.9亿元,其中17个项目融资超7.5亿元、市场估值超40亿元,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


11月10日,松山湖新材料产学研深度融合论坛在该实验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0余家深耕新材料产业的领先投资机构参会,与科研院校专家、新材料领域创新型企业及政府机构代表等一同探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分享了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的实践经验,“科技成果转化一定要形成接力棒效应,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风险投资、银行贷款、首次公开募股等接力支持从实验室样品、中试产品到量产商品的科技转化全链条。目前,实验室样板工厂已经结题的17个项目全部获得了风险投资等市场化资金,成功跨越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死亡谷’。”


创新创业社区里的“双向奔赴”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东莞已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而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作为大湾区科创元素最为活跃、最为集中的园区之一,也吸引了大批青年人才在此交流汇聚。一次次“双向奔赴”中,社区与青年共同执笔,书写着创新、创业、创富的故事······


社区位于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区域,占地397亩(1亩≈66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基建总投资27亿元,划分为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商务配套及人才安居等四大功能分区,拥有集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商住配套、科技服务、国际交流等于一体的优越创新创业环境。


2020年揭牌以来,社区以“创新创业不夜城”为目标,已加速成为东莞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优质载体。目前已集聚12家新型研发机构、两个国家级孵化器、7个省市级孵化器、200余个研发平台、500多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家。


社区依托一流创新资源和高科技成果高度集聚优势,通过多个服务维度打造,快速建立了覆盖人才、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体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服务链深度融合。


社区积极开展设备共享平台、创新工场和中试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


高质、高效、高频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富集的创新创业资源、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使得社区正一步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创业不夜城”,正在为无数创想提供可能。


广东科恒科技有限公司是社区里的明星企业,是一家致力于提供增减材一体化全产业链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集新材料研发生产、产品设计、开发与制作以及行业应用开发于一体。


“科恒公司是一家3D打印科技公司,产品和应用技术经常要使用不同的检测设备和环境,而可以申请共享检测设备极大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金。”广东科恒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楠说。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3D打印制造产能的头部企业,该公司已参与《独行月球》《流浪地球1》、《流浪地球2》等科幻电影的道具制作。


“公司主要负责《流浪地球2》30套宇航服、人工智能MOSS和外置骨骼道具的制作。还参与有很多其他精密道具的制造。”李楠介绍说。


该公司目前正在和多家电影道具公司展开合作,未来你所看到的超燃大片中,可能再度呈现科恒的身影。


构筑经济发展亮丽底色


从“三来一补”大量承接外资产业,再到如今的“智造之城”“科创高地”,东莞一直处于“创业”的状态,由此,也孕育出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他们造就了东莞的繁荣,也成为了东莞最大的底气。


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民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152.67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6.4%,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其中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占比稳定在五成。


东莞清晰地看到,只有企业经济好了,经济才会好。


在服务各类企业的过程中,长安镇独创“外经一套人”方案,由长安本地人在外来企业中担任厂长,专门协调处理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确保企业专心于生产经营;石龙、东坑、常平和凤岗等镇(街道)则积极开展“政企面对面”座谈会,通过逐一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建立“一企一档”工作机制,来积极为企业拓市场、拉业务、抢订单,提振企业市场信心;为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前来投资,东莞市举办东莞2022年全球招商大会,拿出了4300亩6个连片产业用地面向全球龙头企业“挂榜招商”。同时,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制造业领域,为新经济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为无贷款记录的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首贷服务机制,为各类企业送去“及时雨”。


企业需求在哪儿,东莞政策就延伸到哪儿。今年2月,东莞发布了经济高质量发展“2+2”政策。“2+2”中的第一个“2”指2023年东莞市政府“制造业当家”一号文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第二个“2”则是第一个“2”的配套政策,主要从构建“大招商”格局和强化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产业空间两个方面,为制造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空间等有力支撑。


东莞提出,2023年推动民间投资超2000亿元、培育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65万户,力争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领军地位的民营企业。


“这两年来,我们企业每年都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退税红利,有效盘活了企业宝贵的现金流,我们将退税的红利又投入到技术改造中,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学习采访中,广东科恒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刘思远表示。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经历了全球疫情冲击后,民营企业最需要的是信心和环境。各类市场主体“敢不敢”,很大程度要看发展环境“优不优”,以及城市如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等方面。东莞市科技局政策法规科副科长游思壁介绍说,民营经济是东莞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定海神针”,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服务民营经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东莞践行了“店小二”的服务精神,各部门下沉基层,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和堵点。同时,瞄准了大招商,吸引优质企业来莞投资,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瞄准未来突破千亿元规模


近两年来,东莞陆续出炉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集群发展的相关措施,持续布局产业发展。


2021年2月,东莞发布《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东莞市发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随后出炉,提出东莞建成华南地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创新重要基地。


发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东莞底气何在?


众所周知,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主导特色突出,拥有华为、OPPO、vivo等智能终端生产制造企业,芯片消费市场庞大。


另外,东莞是台商台资重要聚集地,作为台胞台企进入大陆时间最早、投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东莞目前有台企超过3800家,生活居住的台胞超过5万名,素有台商“第二故乡”之称,现拥有台资集成电路企业20多家,与台湾集成电路产业有较好的合作基础。


10月25日,广东省政府通报了关于《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总体方案》的落实情况,这是国务院批复同意的首个以地级市为主体的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方案,赋予了东莞新的使命任务。“东莞方案”的出台,对于深化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台商台胞在莞投资兴业,纵深参与大湾区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


东莞正在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契机,立足对台交流合作基础和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禀赋,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全力打造两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两岸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两岸社会人文交流的新枢纽、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同时,东莞毗邻广深港,可与广州、深圳、香港形成互利共生、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态势。


今年初,三叠纪(广东)科技有限公司等近20家企业集中开业,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揭牌;上半年,广东光大第三代半导体科研制造中心等一批投资30亿元以上特大项目动工······今年以来,东莞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热、创新热、生态热,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东莞现已初步形成以封装测试、设计为核心,以第三代半导体为特色,以及所涵盖的设备、原材料及应用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布局,拥有联测优特、安世半导体、合泰半导体等一批优质企业。


良好的行业发展态势可见一斑,自2014年开始,东莞市集成电路产业新注册企业数量便保持百位数以上,且增速不断加快。2022年新注册企业数量接近2000家,创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5月底,东莞市集成电路产业新注册企业数量达7613家。


2022年,东莞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502亿元。瞄准未来,东莞明确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2025年底前率先突破千亿元规模。


根据东莞市的整体规划,东莞将力争在2025年底,实现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50%。而这些立足先进制造的大企业、大项目,势必将成为东莞扛起全国先进制造之都大旗的巨大动能。


学习报道组在采访中深刻感受到,东莞已日益成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在打造“先进制造业之都”中,东莞形成了三大发展经验:


一是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构建制造业创新集聚地;


二是创新“链主”企业带动模式,推动上下游工序对接;


三是依托重大战略平台,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级。


这些推动了东莞经济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成功经验,很值得我市在科创新城建设进程中认真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