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产科技集团
官方公众号
招商洞察
招商热点精准洞察
慧立方
聚智慧、立产业、兴地方
国有孵化器在资源方面虽然具有一定优势,如房产、人才、资金以及政策支持等硬性条件。但是,国有孵化器在提供孵化服务能力和绩效方面当前仍是短板,缺乏良好的项目源、垂直的产业链、增值服务以及投资持股等基本特征,使得其孵化质量堪忧。
同时,基层人员希望上层能够进行改革,而领导则认为基层有能力应对,导致局面僵持不前。
在改革创新过程中,本文以旁观者的视角,犀利地指出国有孵化器所遭遇的种种挑战与困境。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或许能为解决其现存的困境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一
当考国有孵化器整体数量增加的原因时,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首先,事业单位孵化器改制加入,这一举措为国有孵化器增加提供了一个来源。
其次,许多国有企业响应号召,积极建立新的孵化器,成为国有孵化器数量增加的另一推动力。
第三现有的国有孵化器死亡率极低且持续扩张,这也是导致数量增加的因素之一。
最后,各种体制内的园区和器材以改革名义划归国资控股公司管理,也为国有孵化器数量的增加提供了背景。
理论上,国有孵化器具备充分的理由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和提升竞争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就国有孵化器所需硬件条件而言,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几乎无所缺乏。他们拥有充足的资源:房产、人才、资金以及自主制定的政策等,这些是孵化器所需的重要条件,而且相当丰富。
在课堂上,曾有一位国有孵化人对民营孵化器表示不屑,认为后者缺乏孵化器所需的一切。然而,尽管这种言论充满了傲慢和偏见,但从客观的角度看,国有孵化器确实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政策支持,这使得他们几乎无需保持低调。
二
然而,对国有孵化器的实际孵化服务能力和绩效进行客观评估时,不得不承认其整体质量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个卓越的孵化器需要具备多项基本特征:良好的项目来源(成果转化)、完善的产业链、为在孵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以及在种子期和天使轮阶段进行的投资持股等。然而,国有孵化器普遍缺乏或未能完全具备这些基本特征。
在严格意义上,若一个孵化器缺乏这些基本特征,实际上很难称之为真正的孵化器。即使被迫牵强地进行归类,其低端低质的状态也难以得到台面上的认可。
国有孵化人员或许会提出一系列解释或辩解,既是为了解释现状,也折射出一种无奈和无力改变的苦衷。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继续深入讨论,直面现实问题,并展望未来。国有孵化器究竟该朝着何方发展?
三
在分析国有孵化器未能具备优秀孵化器特征的原因以及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关键问题在于机制改革和创新。这已成为久经沙场的老生常谈,然而其效果甚微,动作不强,动力不足。
这似乎衍生出一种死循环:基层期望领导层能够负责改革,认为这完全是领导层的事情,美其名曰顶层设计;而领导则认为基层应该能够胜任,毕竟有明确的方向、要求、做法和条件,且要求不断督促。
关键在于,基层人员通常不会、也不愿意、甚至不敢承认做得不好或者没做好,大多数情况下还必须宣称做得很好。
为了证明所谓的“做好”,甚至不惜虚构事实以误导领导,结果大多数领导不仅相信了这些表面功夫,还加以采纳。
因为彼此都是“自己人”,相互了解且利益相关,如今的领导也曾是昨天的基层人员,这种互相信任和理解几乎是坚不可摧的。
因此,对于涉及改革、排除难题、增加风险或干扰现状的事情,似乎上上下下都缺乏动力。以一概全似乎并不合适,这种说法可能过于苛刻,没有考虑到各种复杂因素。
即便极少数有动力想要改变的人,也十有八九不敢站出来。因为一旦成为异类,面对众人异样的目光,这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面对的。
所以,对于国有孵化器的改革创新而言,难度确实很大。各个层面、各方面都充满挑战,没有人愿意付出骨子里真正的勇气和行动来改变现状。
这样一来,似乎没必要将这些困难问题摆上台面,以免招致质疑和讥笑。
正是因为这些挑战和困难,才需要我们直面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国有孵化器才能走出困境,实现更好的发展。